第五十一章 人才(2/2)
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近万名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东渡扶桑,留学日本。鲁迅、郭沫若都是当时的留日学者。
191年至197年,这一阶段出现了几次留学浪潮,先是庚款留美学生逐年派往美国,接着留法勤工俭学以更大的声势出现,在国人心目中造成极大震撼。此后的革命留苏浪潮也盛极一时,其中,有先留日后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邓老,有赴德求学的朱德等人。
197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的留学偏重于理、工、医、农等专业,并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留学教育受到严重影响,留学教育政策缺乏连续性。但是这批人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基本离不开他们的身影。后世的两院院士中70%都是这个阶段留学生。有许多人在20、30年代留学学习到先进的科技知识,在30年代中国最困难的时候返回大陆,为了民族的强盛而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投身民族复兴和建设的大潮。
程建中在查看和搜寻这份小册子后,仔细的研究了众多的出生于1912年前的两院院士的简历,不禁感叹,这些人才是中国的真正功臣,分布在各个行业,支持起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国家功臣。
齐之洋决定派遣马飞正前往祖国大陆,寻找这些伟人的足迹,为这些伟人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器材。当然,也有向这些伟人介绍先进思路的意思。让这些伟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发挥更加出色。
这时在大陆的西南,有着众多的大学,里面不光有后世闻名的教授和伟人,还有许多热血为国的学生。这些都是新中国的未来。
马飞正于1943年1月19日启程前往大陆,对大陆进行正式友好访问,随行的有3名特战队员和一名704所的电子专家,以及维修队的一名工程师。他们将肩负起说法这些伟人们的重任。
除此之外,马飞正还担负着一项秘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