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少年求学 举步维艰(一)(1/2)
第一节
1950年9月,我们由祖国东南沿海返回亳县,到1954年7月,我初小毕业。在这短短的四年中,我家就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家中就失去了两位亲人,从而导致我成为了一个孤儿。此时我十三、四岁,在互助组的帮助下,我已能干些杂活,如牵牛犁地、耙地、播种,担粪施肥,锄草、收割等农活。我与年迈的外公一起生活,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艰难辛苦地过着日子……
在这几年里,中国其它地方乃至亳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50年10月起,相继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农业合作化等诸多运动,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如火如荼。
尤其是抗美援朝运动,这是当时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参加的事情。作为学生和老师,更是应该义不容辞地投入到这一运动中。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到街上或人们聚集的商业闹市区去,向群众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及它的伟大意义。
县里也时常召开大会,组织群众游行示威,抗议美帝发动朝鲜战争。我们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打着红旗、举着标语的队伍,紧接着就是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还有学校搞的活报剧――由几个老师和学生装扮成手持木制步枪的志愿军战士,牵着李承晚和头戴纸糊的美国星条旗高帽子的杜鲁门(后来又换成艾森豪威尔)他们胆颤心惊,丑态百出。外国洋人的大鼻子是用纸糊的涂上红墨水的尖筒筒,把它粘在中国人的鼻子上活像脸上扣着一个带有弯勾的红辣椒……
再后面是手持三角彩色小旗的群众队伍,他们手举小旗振臂高呼:“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一天下午上音乐课,老师教我们唱:“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的抗美援朝革命歌曲。音乐老师认真地教,学生们专心使劲地学唱,很快就学会了,但我们的嗓子已经喊唱的冒火,感到有些累。此时离下课还有四、五分钟时间,于是老师就利用这点时间对我们进行政治教育。她说:“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作战非常勇敢,打得美帝屁滚尿流。”她还说:“在战场上你只要把美国鬼子摔倒,他们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了。为什么?……为什么?……”她转身从教室门后面拿过来一把打扫卫生用的铁锹,举起左手拍打两下锹把说:“为什么呢?因为……因为美国鬼子的腿跟这铁锹把一样硬一样直,没有膝关节,不会打弯,所以摔倒后就爬不起来了。”老师的话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金口玉言。我们一个个被惊诧得瞪着小眼睛,一眨一眨的信以为真。
过了许多年后,我还一直认为美国人的腿不长膝关节,不能弯曲,像根铁锹把一样僵直!
1954年6月上旬,炎热的夏季似乎比往年提前到来,几场大雨后,河水暴涨,木桥被大水淹没,来往的行人必须乘船摆渡过河,过一次河大人交二分钱,小孩子交一分钱。
我每天上学要早晚来回过两趟河,为了少过一趟河节约两分钱,还能多出一些时间看书学习,准备初小毕业考试。最后我决定住校,两天只回一趟家,早上吃过早饭后带上两个馍馍去上学,晚上就住在学校,好在夏季天气炎热,晚上在哪都可以凑乎着睡上一觉。
当年,我们四年级的教室在对着校门的后院里,它是一幢高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一楼是我们的教室,二楼空闲着。当时我们四、五个家在城外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晚上就睡在二楼木质地板上。闷热的夏夜地面上蚊虫较多而睡在高有数丈的二层楼上,四面通风,凉风习习,又没有蚊虫叮咬,使人感到清爽而又惬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