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贪婪(2/2)
7、不介入的旁观者是从众者如小月月事件:当大家都没采取行动,我们倾向于从众,也不采取行动,并认为此事不是自己的责任。
如果只有一个人,介入率会提高。三、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1、说服的两种路径(1)中心路径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或数据加以考虑,在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2)边缘路径没有经过多少深思熟虑;人们并非依据对观点力量的权衡和思考过程,而是不做过多思考地依据那些简单的、往往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作出正确、错误或者有吸引力的反应。
2、宣传的来源(1)可信性宣传者的背景不计较个人利益(可增加可信度)真诚、并非试图影响自己(如无意被听到)宣传者的吸引力如果面对的是一些不太重要的观点与行为时,假如我们喜欢某个人,即使他在明显地试图影响我们或者明显地为了从中获利,我们仍然会接受他的影响。
3、宣传性质(1)借助理性还是情感传播主要需要借助情感(那些自认为持有良好评价的人,最有可能被高度的恐惧所打动;对自己评价低的人,当面对来自宣传的巨大恐惧时,最少立即采取行动,但是在延迟一段时间后,他们会采取与那些自尊心高的人非常类似的行动)引起恐惧的信息与每个观众的行为联系越密切,这些人越会促使自己相信信息中提供的危险被夸大了)(2)一致性的统计数据与个别例证与大量数据相比,大多数人更容易受到清晰、形象的个别事例的影响。
(3)单方面论证与两方面论证接受者越是见多识广,就越不容易被单方面的观点说服,而被那种先提出重要的相反观点然后予以驳斥的论证方式说服的可能性越大。
一个见识不多的人则不太容易了解相反观点的存在。另一个因素:接受者最初的立场:如果先倾向于相信宣传者的观点,则单方面;如果相反,两方面驳斥更好(4)观点呈现的次序首因效应:最早进行论证,有利于观点植入近因效应:人们更能记住刚发生的事(5)差异大小假如宣传者可信性高,差异越大,越易接受;如果宣传者可信性不高,差异中等是,改变接受者看法最大4、接受者的特征(1)自尊(2)接受者的前期经验(是否明显感到被说服)四、社会认知不完美之一:完美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
“知道”很多并不正确的事情上。我们试图采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
1、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1)参照点与对比效应(2)启动与易接受性的形成2、便捷式判断(1)代表性便捷式判断(关注某个认知对象与另一认知对象的相似性,并推断两者一样)(2)易得性~(依据很轻易得到的具体事例而做出的判断)(3)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