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蛋痛,略谈本文的物价体系。(2/2)
可见通过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兴办,工业品的最终售价是下降的比较明显的。
当然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918之后日本纱厂棉纺业开始加大对花投资,由于日本有设备和管理上的优势很快就通过价格战把国货的价格也打下来。比如1919年上海纱厂16支面纱成本149.66两售价200两9,31年售价237元,35年只有170元。
另外翻了翻一些县志,比如句容县志,作为主要粮食产区表明1937年上等的粳米售价是8元/担,贩卖到上海要到14元,倒也属于正常。
同样37年句容的豆油菜油价格都为0.2元一斤,也就是我文中常说的两角小洋。在上海价格差不多是0.243元,也属于正常波动。
猪肉,句容0.12元/斤,上海要达到0.32,还是批发价。考虑到句容当时任然属于小农经济区,猪肉以农户散养为主,缺乏足够大的消费市场,所以低价可以理解。
工业品方面,固本肥皂,150克一块,两块称谓一连,一箱60连,批发价在6.5上下,算下来每块0.05出头,但句容零售价只有0.025。工业品不可能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我怀疑句容是把一块肥皂一分为二来出售的,事实上日常使用中也确实丫先折断。。
资料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出,写这么一大堆,主要是想给各位一个价格体系的概念。加上我之前说的普通小公务员一个月10块的收入,科长30出头。这样大家对当时的生活成本应该有个相对明确的概念。
同时也不要以现在的生活水准来要求当年,那个时候能白米饭吃饱已经是小康之家了。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特点,大量的闲散人口制造的手工业品非常便宜,也就是人工不值钱。
进口货很贵,比如常那华克威士忌要6块一瓶,这词你们可以念念看,非常耳熟的,这玩意现在才几个钱?
为了方便阅读,大家基本可以把当时的一块钱当成今天的100来算。有偏差,但这个江来不会有报道,我也不负任何泽任,你们民不民白?
各位国庆愉快。感谢几位始终在投票的朋友们,你们确实是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在此鞠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