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石原之智(2/2)
这三人聚集一堂,正好能划定日军的未来前途,以及日本陆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
此次讨论的核心是,如何体面结束与华夏之战事。
目前的淞沪战场,已经打成一个烂泥潭,“三个月结束战争”的豪言壮志,倒成了一个国际大笑话。
不过,看似粗俗无脑的东条上等兵,却平淡自如,没有丝毫的烦躁与火气,而石原更是修养到家,与简陋的茅庐隐隐形成了一整体,直让土肥原心中一凛,暗暗嘀咕不已。
淞沪战场,原本不用这三人操心。
日本军界山头众多,历来是各唱各的调。
日军第一师团,是天皇的御亲兵,是镇守满洲的代表,通常不会参战或厮杀的,第二师团常驻日本本土,基本也不用考虑出兵华夏的问题,因此从第三师团开始就比较微妙了。
第三与第四师团,长期是日本贵族的自留地。
略有不同的是,第四师团是由经济贵族所把控的,打仗的时候,确实有些腿软脚软,那是因为其中的人才与精锐,早被海军部队所吸纳了。
至于第三师团,则归武勋贵族所有。无论师团长藤田进中将,还是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都与日本皇室或华族(身有爵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代表着王公贵族的脸面。
第五、第六师团,是原各地藩镇的传统势力范围。现在的实际掌控者,正是土肥原贤二,目前全在华北一带扎堆,是日本侵华的急先锋。
这六个师团的前身,是明治维新前的六大镇台(相当于师团)。
之后从第七师团起,到第二十师团,虽说大多列入常备师团,但与之前六个师团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要么是前六个师团的后备役,要么是屯田性的守备部队,因此无论地位或待遇,都略差了好几等。
以日军第七师团为例,其兵员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偏僻的北海道,这地方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正式纳入日本帝国的统治范围,论实际地位的话,北海道的土著们,还没琉球土著吃香。
在二次大战以前,连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很歧视北海道的土著,要么将其称之为“虾夷人”,要么干脆称之为“北部蛮人”,或“吃人的野人”。
前不久,石原莞尔等实力派将军,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见。
他们的天皇用腹语告诉他们,淞沪战场的战况不妙,要他们从满洲与华北抽调精锐部队,支援淞沪战场,因为此处的战事敏感,涉及到大日本帝国在国际上的颜面,如果救援得力的话,他将不吝封赏。
至于会封赏什么?
石原莞尔等人都心照不宣,比如东条英机最渴望的日本陆相,以及未来内阁首相的宝座,而土肥原贤二,就可以实至名归的,当上日军第一总军司令(相当于方面军),甚至会被册封为陆军元帅。
如何破解淞沪战场的困境?石原早已胸有成竹。
也不嫌9月份的日本东京,天气已经有点偏冷了,这厮还在那里故作高雅脱俗,轻摇着心爱的湘妃竹扇,细细品着华夏的大红袍,一切高雅的事情做完了,他才以目示意东条英机,让这厮抛砖引玉。
论地位、论实力,东条英机也确实该当主导者。
这厮也不客气了,清了清嗓子,开始说说他的想法,“还是石原君智计无双,不费大日本帝国的一兵一卒,就让华夏空军自动撤出了新锐战机,否则,已在淞沪登陆帝国士兵,早被南京的空军赶下了海,如今大势已成,领大日本帝国之兴衰存亡,还看我等之沉浮啊”。
这话却让土肥原听得毛骨悚然,已在心中暗暗叫苦了。
在淞沪登陆部队打得那么凄惨,原来都是这俩货下的黑手,看来还是低估这俩熊孩子了,他们压根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其手段竟这般毒辣而精准,能让帝国海军与他们同流合污,才是真正令他担心的地方。
日本的海军与陆军,历来积怨甚深。
能让高贵的海军打拍子,除非是海军的掌权大佬们,与石原莞尔等人形成了隐形同盟,土肥原一声长叹,看来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海陆军都是这些人的天下了,对日本这艘船而言,也不知是好还是坏。
不过土肥原也人老成精了,很多事情只隐在心中,并不露于言表。
东条在滔滔不绝的作个人演讲。
石原却慢条斯理的喝茶扇风,偶尔才若有若无转过视线,暗暗打量土肥原的反应。
直到他觉得差不多了,才微笑的接过话题,“华夏是很贫弱,但是人口的基数较大,总会出现一批才俊之士,他们对于世界的局势发展,了如指掌,我的一点点愚见,也不过如此”。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敲打土肥原贤二。
主要是让这厮不要有什么异样的想法,认为他石原与东条,就是什么坏人。
他们可是大大的忠臣,忠于天皇、忠于大日本帝国的。
他的那些雕虫小技,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甚至是积极的执行,不过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而已,而日本帝国的敌人根本不是华夏,而是步步紧逼的欧美列强。
如果不打热闹点,欧美列强又岂会上当。
东条也不是简单人,立刻闻弦而知雅意,很快就转移了话题,“我关东军号称百万,但是说到真正的实力,还远不如华北派遣军,目前而言,只有第四、第七、第八师团可用”。
“至于其余的部队,要么是些混编部队,要么已经被抽调了精锐,去组建新的参战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