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章 中元鬼影(1)(2/2)
菱秋接过我手中的碗,轻询道:“小姐可是哪里不舒服?”
我低头片刻,眉目间有一点浅淡如雾的忧愁,强打着精神道:“也不知怎地,就觉得身子沉沉的,没事的。”
菱依只默默收拾着东西,片刻杏仁双眼微微一转,向我道:“小姐,夫人临走前说叫小姐你和府里的莫大娘去买些祭祀的东西,说是晚上要焚些给祖先亡灵。”
正说着,莫大娘放下手中的竹篮,朝屋内走了进来,见我正和菱依菱秋说着话,微微一笑,继而收敛了笑容,只炯炯盯着我道:“小姐,夫人交待了,叫我陪着小姐出去采买些东西。”
室内暖洋四溢,坐了片刻,稍觉精神,就点一点头,我叫菱依菱秋跟着,随她去了。
我泛泛问着:“莫大娘,这京中的中元节可有什么讲究?”街上的人很多,多是叫卖各种纸扎冥器,
莫大娘掩口笑道:“也没什么讲究,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见我兴趣甚浓,莫大娘继续道:“这一天汴京大大小小的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莫大娘,您快别说了,吓死人了!”菱依听得入迷,手指攥紧如雪的衣裙,仿佛手里攥着一把冰冷的雪,颤颤道。
莫大娘只是一径淡淡微笑:“好好好,我不说鬼神,说些过节习俗便可,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对于祭拜,佛寺里倒也有他们自己的一手,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罄钟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这倒新鲜!”我含着一颗酸梅,静默片刻,含糊道。
正说着,潘楼瓦子戏台上正演着一出戏,演者僧袍袈裟,或白袍青面,声乐厚重,森严可怖。
“小姐,这是什么戏啊?让人看了心里直发毛!”菱秋紧着气,怔怔道。
“这应是《目连救母》。”侧一侧头,抿嘴儿笑道。
身后的菱依一听,忙忙摆手道:“小姐,这戏讲的是什么啊?”
“这戏说的是,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我颌道:“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被搬上书画戏台,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莫大娘正一正容色,道:“小姐博学!”
我目光微微一跳,很如常笑道:“不过是闲时恰巧在一本书上看到罢了!”
听我如此一说,依、秋双姝自然说得投趣,二人你一言我一语,逐渐熟稔起来。我见她们说的热闹,也不忍去打扰,只顾环视着戏台上的叱咤叮咚。
注:
1《尊胜目连经》:其中《尊胜》指的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种超度佛经,称: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皆悉消灭。
2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
3出自《东京梦华录》中《中元节》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