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名臣岂惜身(2/2)
风声传开后不到半天,那些莫名其妙失踪的同僚,一个个神情紧张的回到岗位,刘备观其颜色,更加笃定他们有鬼,便问荀彧:“是否立即将这些人拿捕?”
荀彧淡淡道:“刘君不用犹豫,尽数斩了。”
刘备体恤百姓,求的是名,对于赃吏,向来也是毫不留情的,闻言只是犹豫了片刻,便转身离去。
这日下午,刘备命关羽带人进入县寺,将通贼的官吏尽数押出,弃市。
观刑的黔首百姓成千上百,他们想起了从居巢县传颂过来的荀彧的事迹——驱车入县,不到半日,便让六百石县长自请辞官,同时法办了诸多居巢豪右、官吏。当时居巢县寺外数千百姓喜极而泣,狂呼:“父母英明,督邮英明!”
父母指的是太守许褚,督邮当然是说荀彧了。
皖县与贼人通好的大有人在,然大部分的百姓还是本本分分、安分守己的,他们不愿意和强贼有关联,只是想着能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一众通贼官吏弃市后,不少以前被这些官吏欺凌的百姓顿时涌了上来,朝那些滚在地上的人头唾弃不止。更多的人则是和居巢县的百姓一样,伏地痛哭,高呼荀彧、刘备姓名。
刘备见状,感慨道:“荀掾,这次随你行县,我便是死在这里,也是没有遗憾了!”
当夜子时,甘宁挑选五百精锐,悄然离开县城,南下去往百里外的彭泽湖。
……
……
许褚这边,辛毗在军侯左衡的护送下,乘船前往广陵,同一天,收到了来自皖县的奏记。
奏记是刘备写的,不但说了那晚甘宁子夜行军前的事,更是把荀彧制定的战术计划写在了上面。
与众谋士看完刘备送来的文书,其中周异叹道:“文若为民除害,不惜己身,我不如也。”
众人点头。
辛毗行县,逮捕的多是县吏,很少牵涉到豪强,一方面是豪强根深蒂固,不好轻动,另一方面,其中也有辛毗爱惜己身的考量在。两汉民风尚武,诸豪强必恩养死士,这些愿意成为死士的,有一部分人十分钦慕古时的大刺客荆轲、专诸、要离等人的风采义气。再加上两汉的时候,士为知己者死的事情非常常见,即便是到了三国初期,还有像孙策那样席卷江东后被许贡门客刺杀的事情发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历史上刘备的运气,光靠一张嘴就能说的刺客五体投地,惭愧拜离。可以想见,荀彧这次行县几乎是将郡南大半的豪强大姓给得罪了,今后相当长的日子里,他就不得不时常把防范刺客一事提在心头。
所以说,周异,包括其他人都对荀彧这次行县大为感慨、敬佩。
之后提及军事,徐庶是堂中文吏少数有过军旅经验的人,他首先说道:“甘校尉子夜渡河击彭泽水寇,必能得胜而归。我所忧虑的,是荀君制定的对大别山群盗的作战计划。”
许褚目视文书中那行字:临而不攻,待贼粮尽自乱,分而除之。
这句话说的不是很详细,许褚却也想得到荀彧的意思:贼人‘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群山恶水做为依托,无法尽除;二是连年兵乱,官府吏治败坏,致使许多百姓走投无路,为了活命,一咬牙就从贼了。既然如此,何不在冬天即将到来,贼人粮草所剩不多的时候把他们堵在群山内,负隅顽抗、宁死不降的自不必说,愿意悔过自新的,罪行不多的,录送至铁官营等地服苦役。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许褚知道荀彧才华横溢,治理民政、出谋划策都不在话下,然只甘宁一部加刘备一部的兵力的话,很难不让群盗找到缝隙,流窜到各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