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堪称咏絮才(2/2)
可惜啊可惜!
先生似乎对她的话很满意,就在这个回答环节要收尾的时候,我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我示意先生也有话说:“韩夫子,大家都以为吴元荻的词妙,而学生认为这正是大大的不妙。”
韩先生很惊异的看了我一眼,周围有些哗然。
“哦?那你认为何处不妙?”
“不妙在根。燕国正处于开国初期,虽说天下太平,但因为长期的战乱使得国力耗费,百姓物资匮乏,燕帝却建造行宫,广招伶人。沉醉靡靡之音却不居安思危,妙在何处?“
”妙在何处,妙在何处?“
韩先生喃喃自语,谁都知道当今圣上崇尚勤俭,如今公然认为靡靡之音妙,岂不是反对圣上?韩先生想着想着,汗水几乎都快滴下来。
之前那个美丽的姑娘惊恐的看了我一眼。
虽然我也很是欣赏貌美之人,但可惜因为你今天的回答,我们注定不能成为朋友。
后来韩先生还是很聪明的,立即赞同了我的话,并布置下来让大家把圣上的《俭说》给默三遍。我心里乐了,这第一炮总算是打响了。
第二节课是史,讲课的以前的太史令王雍。王雍的年龄比较偏大一些,行事也比较刻板,对于这位王大人,我不敢像上节课一样公然对抗,只能去提出符合他认知的观点。
王夫子今天讲的是宁国收复前燕国的一些历史,他也有提问,就是宁国为什么能够吞并燕国?
这次没有人敢贸然回答了,可能因为上节课的震慑效果,都有所顾忌,低下了头。
而我也就刚好顺水推舟了:”其一,宁国国力强盛,商业发达,陛下没有抑制商业,而是让他们发展壮大,在座的有一些也是出身商户,想必也明白商人的作用。“
”其二,宁国自开国以来一直都休养生息,没有大兴土木,有了很充足的时候去壮大。其三,宁国的战士都很勇敢,战绩高者甚能封爵,以至于开疆扩土,无坚不摧。再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说宁国吞并燕国是一种事实,那么它也是一种道。“
”一种道?老夫作为史官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很新奇有趣。“
于是我用了前世学到的经典:”此道者,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诡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是以柔弱胜刚强,以德而化,则天下归。”虽然很不好意思引用在前世学到的话,但是为了这震聋发聩的效果,也只有这样了。
夫子摸着胡子声音有些发抖,“老夫自认活这么大岁数,这半辈子修史记史,没有见过如此对历史的评价,这半辈子几乎是白活了一般,这几句话实在是精妙,精妙啊!我要记下来。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