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奔(2/2)
这样行得十来天已到长安城外。在明德门口,石天佑望着巍巍皇城……“去年也是这个时候,爹爹进城来看杜伯伯,我嚷着要见兰妹妹,爹爹没法子,只得带上我,在杜伯伯府上我和兰妹捉迷藏,不小心掉进竹园的水池里,我身子弱,感上了伤寒,杜伯伯很生气,打了兰妹,去年兰妹十岁,长这么大,杜伯伯第一次打她……那时……那时……自已是何等开心!何等幸福”石天佑一边回忆往昔,一边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承受着痛苦带来的内心的剧痛。“少爷,杜伯伯的人来了。”左中诚在耳边轻轻的话语打断了石天佑的思绪,只闻由明德门处传来“得得”的马蹄声,马蹄声由远而近,距两人三尺左右嘎然而止,一人从高头大马上翻身下马,冲左中诚一揖到地,口中道:“左爷辛苦了!”左中诚回揖一礼道:“房兄亲自出城相迎,不胜感激!”被唤做房兄的人叫房子鸣,杜府曹事,只微微一笑,不再答话,一双大手轻轻抱起石天佑,把他放在马背上,然后再纵身上马。此时,杜府另有人牵来一匹马,左中诚上马后两匹马沿朱雀大道并排不疾不驰向前行走。
房子鸣道:“杜将军接到左兄飞鸽传书,十分悲伤,愤怒异常,杜将军与石大人亲如兄弟,不想石家遭此横祸。神月教所为人神共愤,杜将军已命司马起草教令,即日就会出兵,定当让神月教灰飞烟灭,只是天山路途遥远,神月教总坛所在地灵霄山又天险独成,只怕需要些时日了。”原来,石家世代在洛阳为官,河南在石家治理下是全国最富庶之地,年年税赋排名第一,加之石岚练兵有素,治军甚严,朝廷在几次平定西北的战争中大获全胜,这中间石家军居功至伟,因此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官居一品,在所有巡抚中,石岚是唯一一个官居一品的巡抚。杜伯伯叫杜如山,年轻时曾与石岚同僚为官,两人交情亲如兄弟,后来杜如山入朝为官也一直来往甚密。现如今杜如山官居尚书台兼兵部尚书,封威武大将军,统领朝廷兵马,可开府募兵,权倾朝野。当时,有句话叫“内有山,外有山,国如山”内有山指的是朝廷内有杜如山,外有山指的是皇城外面有石岚,国如山则指国泰民安。
石岚每次来长安,大都会带上石天佑,而石天佑来长安一定会去东市玩。东市在当时的长安城闻名瑕尔,贸易兴隆,物品种类五花八门。石天佑口中的兰妹叫杜若兰,是杜家独女,杜如山的掌上明珠。也不知为何,自杜夫人生下杜如兰之后就再也没怀上过,所以杜如山对这个女儿异常宠爱。
三人从朱雀大道往朱雀门方向而行,不多时就看到高高的围墙,朱雀门内就是皇城了,来到朱雀门边,三人折而向东,只见一座大宅出现在眼前,大宅门上“杜府”两个烫金大字令人仰视。门口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身便服,见到石天佑三人,快步过来相迎。来人身材修长,细眉长目,面如刀削,下巴微尖,不知为何,儒雅中总让人心生尖刻之感,来人正是杜如山,三人赶紧拜倒见礼。杜如山扶起左中诚和房参事,轻轻抱起石天佑,也不说话,快步向府内走去,一路绕殿穿回廊,来到客殿,坐到一张大圆桌前,厨房早就准备好了酒席,不一会就上满了一桌。
只听细碎脚步声响起,一个极美貌的妇女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走进殿来,正是杜夫人与杜若兰。杜夫人肌肤胜雪,柳步微摆,丰胸细腰,眉如黛墨,樱唇白齿,虽已是三十多岁的少妇,但更添一番成熟的韵味,若是好色之徒,只待见上一眼只怕就会神癫魂倒,茶饭不思,终生难忘了。杜如兰五官精致,皮肤白里透红,左边下唇有颗小痣,也是十足的一个美人胚子。
石天佑见到杜夫人,紧走几步,扑在她怀里,把头埋在杜夫人的胸脯间一动不动。石天佑很喜欢杜夫人,每次见面,杜夫人都会抱他,他也很享受在杜夫人怀抱里的感觉:温暖,柔和,弹性十足,体香醉人。石天佑来长安,最喜欢的是两件事:一是和兰妹逛东市,二是希望杜夫人抱他。杜夫人玉肌葱指轻轻抚摸着石天佑的头,仍让他把头埋在自已胸脯之间,弯腰把他抱起,走到杜如山左首位置,轻轻放在座位上。杜若兰紧挨着石天佑,左中诚坐在杜如山右首,房曹事早已退下。
众人分宾主坐下后,杜夫人也不管石天佑饿不饿,不住往他碗里夹菜,不一会就堆了满满一碗。石天佑埋下头,拿起筷子,眼泪嗒嗒的落在碗中,杜如山看着他,显得满腹心事,杜若兰眼中噙着泪水,杜夫人将脸贴着石中佑的头,左中诚却仿佛一个石雕。一顿饭就在这种悲伤压抑的气氛中度过。
饭后,左中诚即向杜如山和石天佑告别。杜如山道:“石弟已然故世,左兄何不在此再盘恒些日子,若住着习惯,尽可长居无妨!”其意竟是要招缆左中诚。左中诚道:“承蒙杜将军抬爱,左某不胜感激,但石大人仙去,敝人已心灰意冷,只求平安渡过余生了。”杜如山问道:“左兄意欲何往?”左中诚道:“告老还乡,尽人子之孝道,少爷在杜将军府上,如同自己家一样,我却也不负石大人所托了。”说完拜倒在地,向杜如山叩头作别,抬起头来,深深看了石天佑一眼,四目相对,心意相通,左中诚站起身来,转身径自大踏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