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的起点(2/2)
崇厚老老实实做了工部尚书后,一改往日的昏庸无能,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唐汉明见崇厚确实在经营、建筑、管理、军工生产、后勤方面颇有其才,便诏令改工部为农工商部,统一管理越来越多的工矿商务军工,连被拉来帮忙的曾纪泽和辜鸿铭也奇怪中国哪里跑出这么些公司?
原因很简单,在农工商部注册一个公司只需要白银30两,一年内免除任何税收。
随着这种优厚政策而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各种独资公司、中外合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甚至成立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连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也成立了西北联合纺织总公司。各地闻风而动的大小商人无不抓紧在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企业,由此,中国最早的广告业也应运而生。
这股浪潮还席卷了金融业,中国原有的大小钱庄生意早就被外国银行挤兑的无法自立,在山西、广东、浙江等商人联名上奏“恭请成立帝国银行以为新政财政基础“折后,唐汉明迅速诏令成立了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废两改元、新税制等等金融制度顺水而出,连一向以银行业为骄傲的美国、英国银行家都感到惊奇。
为保证金融货币政策的稳定,新政府统一由农工商部和户部制造银元,库平银一两造新银元一元。原先各省为维护私立制造的银元全部重造。这一政策极大方便了商人和外贸商务。
而被罢去政权,总理修书事务的老学究们也带着朝廷里那些个清流党、国子监、都察院等闲散衙门的官员忙的热火朝天,没有了他们朝廷的政令当然通顺,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思想的唐汉明确实给翁同和等人找了个好差事,近3000人的修书事业一忙,李鸿藻、翁同和、徐桐每天都像抽足了大烟的小伙子,毕竟他们衷心喜爱传统文化的典章制度,加上不用操心朝廷政事,眼不见心不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抢救中国文化事业中,因此比李鸿章等人活的还自在,在真实历史中对新政大加抨击的清流党下场很惨,可唐汉明知道,他们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心里地位很高。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经验的光绪皇帝在1898年百日改革中激进思想太浓,一道旨意先把各部院衙门裁撤,中央大批官员没了饭碗,国家能不乱?新政怎么会深入人心?作为既得利益者和传统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冒冒失失下几道谕旨,砸了官员饭碗这种不利于稳定改革的失策和经验教训唐汉明早就听老爸唐彝尊在21世纪深入浅出的讲过。
改革不是打砸抢,不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不是损害一个阶层的利益去收买另一个阶层。改革是一个过程、改革的源动力和初衷都是为了修正制度而不是推翻制度,改革是给绝大多数民众谋利益,让最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利益。毕竟十年寒窗一朝中榜来之不易,所以得给闲散官员们想办法、给出路,对既得利益者进行调和主义政策,让最多数人的人思想赞同最起码不反对改革,这样改革才会日益深入人心。不然饭都吃不上谁还赞成改革呢?这类思想对于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士大夫集团作用很大。士可杀不可辱,唐汉明不仅给修书馆的文人雅士们加级封赏,每天由内务部送上精美的食物,还不时赏赐些书籍字画古玩玉器给这些固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夫子。这批最大的保皇集团被皇帝一打一拉的手段弄得服服帖帖,对维新改革事业再无言语。尚剩下的9600多卷《永乐大典》从翰林院转移进宫,被爱书如命的翁同和严密的保存,《四库全书》的改正也全面展开,各省文人学子无不赞颂皇帝“崇尚道统、礼运功德隆盛”,至此,每年只花费100万银子的修书事业一举三得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新的里程碑。
最新段更大大抱歉,因为后面的内容做了较大规模的改动,希望朋友们原谅!谢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