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背后的阴谋 十一至十三(2/2)
王科长的危机感加深了。
王科长躺倒在座椅上,眼里又放射出迷钝的光芒。表面上,王科长一动不动,仿佛处于一个栖息、安静状态,然而大脑皮层下,千千万万个脑细胞,却在进行着一场怎样激烈的战争。
思考,确是一场痛苦的战争,成千上万脑细胞的军阵向难题发动一次次猛烈的攻势,冲锋,失败;再冲锋,再失败。留下一片狼藉的尸体。
思考对表情的切割也是骇人的,惨不忍睹的:那模样像个极度疲劳的旅者,又像一个濒临死亡的病人。
王科长又开始在脑子里播放起记忆的录像带来。他很善于把冷静观察所得的细枝末节储存到大脑里,待需要时,随时取出来使用。
他专挑以前忽略过的镜头反复播放,从中寻找新疑点……
媳妇张玉莲在回答问题……
媳妇张玉莲在惊呼:“这是……胎记……”
媳妇张玉莲撒腿奔崖根一头撞去……
……
他在撒出一张推理之网,网住各种可能性,又一一筛选抛掉……
他步入了一个思维的迷宫,到处是谜,到处是雾,到处是模糊不清交叉扭曲的路径。思维的触角在无目的地乱爬,突然探进到一个新奇的角落……前边似有一个模模糊糊辨不出形状的东西……
腾地,天知道这灵感是怎么冒出来的。他立刻抓住这灵感死不松手,一直把它的根根蔓蔓连根拔起……这真是一棵鬼夷所思的奇花异树。他被这灵感惊呆了。
他差点尖叫起来,额头上竟渗出了颗颗汗珠。足足有十几分钟僵立在那儿。
一河水都开了,一连串的疑点都展开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变得脉络清晰、粒粒可数,一切线索变得贯通,变得符合逻辑。
尽管云开雾散,眼前闪现出明亮天地,然而他却更感到后怕和侥幸。因为,这是怎样可怕的、令人战栗的景象啊!
这一偶然的假设如电光石火突然一闪,真不知是怎么冒出来的?也许冥冥中似有神助?或是看福尔摩斯书多了?所以才会冒出这奇诡念头?倘若不是偶然的灵感,将是怎样可怕的后果?
他沿着那假设推理出了一个怎样可怕的阴谋啊?
为了可靠,王科长又把这思维过程严密推理了一遍,无破绽。
“把车倒回去。”王科长突然命令说。
小车在一个宽点的路口倒了车,朝回开去。
所有人都十分狐疑,都盯着王科长看。
车外晚霞渐灭,夕晖微弱,远山蒙蒙,近野葱翠,一道雾气贴地皮儿游荡,像一条渐渐飘逝的巨大白纱巾。
车路过张玉莲劳动着的稻田时,王科长似想起了什么,一挥手:“停住,还有点事情要办……”
小车停住,王科长跳下车,朝正在地里干活的张玉莲走去。接着,王科长和张玉莲离开了劳动的人群,走到一个无人处,站下,在说着什么……
良久良久,王科长引着张玉莲拐回来,钻进了小车。里边人赶紧朝里挤了挤,让开位置。
此时,王科长虽然仍紧绷着脸,但难以压抑住一种突然从黑暗中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解脱般兴奋。难以压抑一种似从悬崖处下来,踏在坚实土地上时的极度踏实、坦然和宽松。
那媳妇则脸色苍白,瘫坐在小车里,像被当场抓获的盗贼。
每个人都凭经验感觉到,刚才那几分钟内,王科长同那媳妇之间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谈话。
小车在村周围乱开,无目的地寻找着什么。
十三
老太婆站在江边,像个木雕,任凭江风吹乱自己花白的头发。
江水,泛着被两边工厂废水污染了的浑浊泡沫,宣泄着、奔腾着、咆哮着,张着大口,随时准备吞噬即将入口的她。
生活中有这种现象,当外界一直处于平静状态时,一个人的心理也相对平静,此时,某种大的决心是很难形成的。
老太婆此时正是这样,她已在这江边转了好长时间了,那想投江的念头也一直在心灵的临界线上徘徊,但始终未“成行”。
但一旦外界平静状态被打破,某种逆反心理会立刻破坏心理的平衡。
当老太婆看见一辆警车驰来时,突然一横心,趔趄着朝江边奔去……
王科长立刻跳下车,追过去将老太婆拉住了。
“你们谁也劝不了我,除非我的儿子起死回生。”老太婆说。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不用投江了。因为你的儿子还活得好好的。”王科长跨前一步,送给她一个温和真诚的脸。
“什么?”老太婆大吃一惊。
所有人也心一忽悠。
老太婆痴痴地望着王科长,忽然仰天哈哈大笑:“谢谢你的好意,你是个好孩子……”
其余人也回过味来,脸上吃惊尽消,换成释然神态:哦,是为了救人,才编出这种话,以图扬汤止沸。
“是的,你的儿子根本没死,咱们去找你的儿子。”王科长又果断地重复,语气肯定。他伸手扶住了老太婆。此时王科长表情严肃,脸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肌肉都是那般真实,不掺一点假。
老太婆和所有人的理智世界都被王科长这句话炸了个粉碎。
“跟我走。”王科长一挥手。
但王科长此时心头却掠过一丝苦涩:《红帆》梦果然成真,但却是怎样一种尴尬?
《中国福尔摩斯探案集》在新浪独家连载中,其他网站皆为转载,欢迎大家到新浪读书网支持钢笔。――快乐钢笔
作者题外话:《中国福尔摩斯探案集》在新浪独家连载中,其他网站皆为转载,欢迎大家到新浪读书网支持钢笔。――快乐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