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德和阴德(个人之见,贻笑大方而已)(2/2)
8)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作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9)如果时间还宽裕,就请把这几句话多转几个地方,毕竟好人多了咱们心里也舒坦!谢谢!
只要心中常存善念.
阴德是隐藏的德行,更是心念不动不求回报的德行,与阳德的公开行善立求回报是相反的。古德云:“阴德是做好事而不为人所知道,上天会加以赐福;而阳德则是做好事让人知道,得到大家的称赞而享有盛名”,其实被人称赞就是一种享福,所以做了好事被人知道后,大家把你称赞一番,那会把做好事所积的德都给抵消了。所以普尘也奉劝大家一句少听奉承的话,别人“奉承”你,是你都没付出就在享受了那更可怕。当然是人都喜欢听好话,听了感觉很舒服就会心满意足(无心受者不在此内),“心满意足也是养生的大忌”。对于阴德,古代称之为“阴骘(zhi)“,《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谈到无论我们做好事或坏事,都会报应在自己和亲属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远在儿孙。“《周易本义》里面也提到果报理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表明了“为善得福,造恶得祸“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钓誉才是阴德。在阴德的阐述中,佛教以因果业力解释,而道家则用得时失时来解说,二者之间是事同名不同而已,但劝人向善的目的是相同的。道家典籍《太上感应篇》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是用其道理的。试想做好事就是多交好朋友,而造恶为非则会树立冤敌,普尘认为不管道家佛家儒家都谈到积阴德,只是说法不同而已,终极目标无非就是保命长生,根基好的人可以“得道成仙”都为此用矣。
昔人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其义本于孔圣赞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而曰积,不尚阳德而尚阴德也。庆而曰余,不在一身而在子孙也。必举家咸务阴骘,而后可称积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庆,而后子孙受其余庆。是故余庆易晓,而本然之庆难晓也。书曰,考终命。又曰,祈天永命。此可以言本庆乎,未尽也。当以二氏因果之说,参合易传之说。
道家谓积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异诸仙籍,以至于入无极大道。佛家谓修净业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至于成无上正觉。皆言此身之本庆也,其义隐然合于余庆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有宋钜儒,兴起斯文。以忠孝节义之纲维末造。真有罔极之功于万世,而于此不无遗照焉。乃廓然尽扫天堂地狱,以及三世修因证果之说也。程朱盖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其勉君子至矣。以吾观于君子小人之心,无所为而为者至少也。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苟不彻于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涤其名根。小人之作恶也多为利,苟不惕以罪福报应之果,必不足以夺其利根。程朱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忌而为恶耶。然后知孔子道及余庆余殃之际,乃彻上彻下之言也。
愚讲修身齐家之道,一一以孔子之庸德庸言为矩。而所以行庸德,谨庸言,亦必归重于程朱之绳墨。独于三世因果,及三祗修证之实际,则不得不破程朱之关。正欲断君子之名根,拔小人之利根,而使之同修阴骘也。
修阴骘亦岂易言。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充无穿窬之心,则阴骘可修矣。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日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
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
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
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
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钝置之,毋弃毋亟。
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遗之,毋忮毋求。
销大衅于曲突徙薪,而勋名有所不必取。
蒙极诬于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
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气节自有也。
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术,则众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
流俗之所争趋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恶者吾察之。
幽则必阐,而过则必原。
其道必不诡于中庸,而其心则不求人知,而求天知。
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求为可知。
求可知之中,不求可为乡愿知,而求可为狂狷知。
不求可为狂狷知,而求可为中行知。
不求可为一乡一国之善士知,而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
不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万世之善士知。
亦不必求为万世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依中庸之君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默相知于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之中。
又不求生前之遐福,而求可质诸三界之鬼神。
不求死后之荣名,而求可俟千百年之后圣。
则阴骘之至也。阴鹭之至,人不知而天知之。可以转凡身而为圣身,离人道而登天道。上帝命之治世,诸佛提之出世矣。此非从身所感本然之庆欤。一身不足以尽积善之庆,故其余又及于子孙。皆感应自然之理也。传家者审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