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八章 末代皇帝政启(1/2)
醇亲王载沣在外表看来相貌堂堂,颇有风采。刘飞扬对他的映像:他缄默少语,相貌清秀,眼睛明亮,嘴唇坚毅,腰板笔挺,虽不及中等身材,但浑身透露着高贵。
载沣上台后,国内的民主党和清流党等立宪派都曾对他寄予厚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他曾出访欧洲,平生喜读西书,眼界超出一般王公贵族,载沣可堪称清朝皇族亲贵中走向世界的第一人。1901年他18岁,以皇弟的显贵身份率使团赴德国柏林,考察宪政。他带领参赞大臣张翼、荫昌等经香港、新加坡、锡兰、瑞士到达德国。载沣抵达柏林后,双方一度发生争执。德方要求载沣晋见德皇时行三鞠躬礼,参赞随员均行跪拜礼。此种侮辱,使载沣不堪忍受。后经据理力争,谓世界各国使节觐见彼此元首时均不行跪拜礼,若德皇强欲清朝使者行中国礼,受礼者未必光荣,如传闻于他国,反为德国之耻。措辞委婉而有理,经多次往返交涉,德皇终决定俱行鞠躬礼。这次出使经历对他改革思想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他此后多年参与宪政筹备工作,在1903年朝庭讨论立宪问题时,他就是立宪倾向较为明显的王公之一,他呼吁确定开国会期限,以免使国民灰心。应该说在政治主张上,这位身兼军机大臣的亲王是一个倾向于立宪救国论的政治人物。
第二,他是光绪皇帝的弟弟,人们认为他理应继承乃兄遗志,认真筹备宪政,当对改革有着顺理成章的热情。
第三,他在政治上给人们留下了开明的印象。载沣出使欧洲后回到京师,携带“布鲁厄姆”欧式马车回国,驾着它到处来去。并且进入贵胄学堂,主修算学、化学、电学等13门近代课程。并自购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在这位亲王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哈雷彗星、五星连珠、日食月食的记载,这些大多出自他的亲自观测。此后这位摄政王首先使用汽车、电话、剪辫子,也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在当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位皇帝会在立宪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在具有这些天然优势的同时,载沣会是一位理想的改革领导者吗?
一名优秀的改革领导者除了应具有鲜明而进步的政治理念外,政治行为者的个人素质对政治过程具有独特的和无所不在的影响。
载沣虽然成了国家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是他是个老实人,也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把权力看得较淡。
载沣在读书中自娱自乐,有感而发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
载沣自己很欣赏这副对联的意趣,还命人精刻下来,挂在书房门口。
深知其底蕴的胞弟载涛这样评价他:“遇争优柔寡断,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可以说,光绪选择载沣作为大清皇权的继承者这一件事,是这位执掌中国的最高执政者——光绪皇帝所犯的许多错误中,最后的也可以说是最为致命的错误之一。因为,当中国最需要一个有经验、能力和意志力的决策权威人物的关键时期,而光绪选择了最不适于作为最高执政者的人物来充当此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