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风起四川(二)(2/2)
事态紧急之时,不但朝庭各机构没能协调一致商讨出稳妥的处理办法,即使得出权宜之计,派素有威望的岑春煊入川处理,也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支持。如此一来,平息四川武装起义,清庭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各地纷纷起而响应成都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整个巴蜀大地。3月28日,由国民党成员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成立,为保路运动向何处去指明了发展方向。随后,四川各州县相继独立,建立军政府。赵尔撰在早期进行“改土归流”等少数民族改革政策时,虽政绩颇丰,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其强硬政策也引发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不解和反抗,加之上层阶级从中挑拨,此时又受同志军武装起义影响,遂之引发四川境内羌藏人民激烈的反清斗争。
大清帝国的统治在四川被撕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
革命党在四川的起义牵制了清廷大量兵力,为刘飞扬率新军起义乃至胜利都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有力支援。
为了镇压日趋激烈的四川起义,清政府慌乱中从粤、鄂、湘、黔、滇、陕等六省调集大批新军部队入川助剿,削弱了这些省的军事力量。在奉调入川的六省军队中,尤以湖北兵力最多、枪械最精,有载方先率军的湖北第三十师第二旅,后由岑春煊率兵的第三十师第一旅第一、二团,计5000余人,毛瑟枪4000余枝,另有军需辎重若干。这就为湖北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大大减轻了军事上的压力,武汉起义也正是在此条件下爆发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07年4月11日,即武汉起义的第二日,湖北革命政府成立。
清庭的铁路国有政策最终失败了,清王朝也引火烧身,随之崩溃。
“新政”期间所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一方面使刘飞扬和革命派找到了合作的共同契机,在事实上的组成了反对朝庭的联合阵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革命派鼓动的保路运动,瞬息之间席卷了长江中游各省,彻底使政启的统治乱了阵脚。朝庭对全国政局的控制力度之弱昭然若揭,“气数将竭”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
“大革命”无疑是晚清多种社会矛盾与清庭昏聩统治酝酿多年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于政启的“控驭无方”,才使它来得既显得突兀,又带有某种“戏剧性”的色彩。最重要的是刘飞扬在暗中支持革命派的行为,同时挑起民众与朝庭之间的矛盾,使清王朝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新政”改革的局面被彻底毁坏、清庭的统治构架便全体溃崩。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起四川(二)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起四川(二,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