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笔:经典-2(2/2)
祭拜的过程很是简单,摆放上东西后,个人拿上三根香点燃,向祖先祈祷一番,则可。不过要注意,通常上山来祭拜,并不仅仅是祭拜祖先,土地公也跟着沾光。这让我觉得怎么土地在这里变得跟祖先的小弟一般呢?
我在一旁听着老政府似乎和他的老政府,也就是我的爷爷,在讨论着是否要修葺一下,免得日后再来真的找不到。
阿公说了一句话,叫我非常认可:“祖墓原本是怎样,就应该是怎样,我们心意到了就可以,修得再漂亮,祖先也看不着。只要我们有心来祭拜,祖墓就不怕找不到。”当然,他原本不是这么说的,只是有一些话是方言,只好修改修改,翻译成普通话。
未来的世界里,曾几何时,死个人成了对活人的煎熬,人类的劣根性再次得到体现,体现在就算死个人也要攀比,也要铺张!而扫墓呢?还不同样如此!就算你把祖坟弄得再漂亮,里面的祖先真的能享受到么?你修祖坟,是为了表达你对先祖的缅怀之情,还是表达在别人面前的炫耀?只怕是以后者为主吧!人若在世时你不去尽孝,死后排场再大还不是空话一句。从阿公的话中,我想我至少理解:只要我们还有心,那么我们的祖墓就在心中。
“突突突”的声音再起,当然不是AK47降临,而是类似于形式化工程的扫墓活动到此一段路,必须回家了,家中还要继续相关的祭拜和谢神呢!
于小孩子而言,“冬节过,大一岁”,要长大一岁,可不单单是这个节日,而是要吃冬节的汤圆(北“圆”南“丸”),也就是“冬节丸”,一碗要吃下去,才意味着从此大了一岁。
话说这种“冬节丸”还分两种颜色两个形状加起来四个款式,有红白颜色之分,也有圆尖形状之分,意义上基本相同,有时候是四个款式都做一些,然后放在锅里一并煮。别的地方有的还要求这些“丸”要搓得大小一样,在我家,倒是没这个要求,“梭丸”很是随便。
“你爱做泥?”“无……无做泥,我梭丸。”
这样的对话,就是从冬节里转化而来,一般多出现在矛盾不能对立统一时,嗯,通常“梭丸”的那一方就是口气比较大而能力比较小的,这一点,倒是跟某些只会谴责的外交部发言人有裙带关系。
闲话过后,一年之中的小过年也便过了,来到了圣诞节前夕。
相比较于后世,这个大行其道的舶来品节日似乎比本土节日更具优势,仿佛是国人过了几千年不变的节日后想换换胃口。于是这一换,女同志们舒服了,一年又多了一个不要成本的情人节;男同志们衰到家了,每每圣诞节总要先咒骂一下阿稣和他便宜老爸耶和华,然后强迫自己摆出一副笑脸、带上并不丰满的钱包,上门挨宰。很多男性朋友在千禧年过后,还以为圣诞节≈表白节,可以一解光棍之苦;不料,表白是成了,光棍是过去式了,却是在圣诞节之前为这份礼物伤透了脑筋,忽然无比羡慕地旁边那些“有烟抽,有酒喝”的光棍来。然后,终于在一天,大家伙明白,不在中沉默中恋爱,就在是沉默中变态!一时间,大江南北浩浩荡荡受够了圣诞节鸟气的兄弟们终于在2010年圣诞节之前的半个月时间里凄凉大喊:“野兽形态!嗷呜~圣诞节,滚出中国去!”
至于到底圣诞节有没在2010年年末滚出中国,不知道!我是想关注,但可惜还没来得及等到圣诞,哥就阴差阳错地穿越去鸟~
不过,在我的认为里,想让圣诞节滚出去还真不容易,耶稣一家子在几千年前就哭着喊着要来中国传教,但是很可惜,好几次来到了这边不是战乱就是朝代更替。当初忽必烈也让马可波罗回欧罗巴去叫两个传教士过来,然后那两个传教士居然不敢过来……因此所谓的基督,其实到了中国,传到了都快成为一个笑话!你还真别不信,看看圣诞节吧!圣诞节原本应该是耶稣的生日(至于耶稣到底是不是生在这一天,圣经里压根没写),在西方以基督教(不包括东正教,人家的圣诞节是在1月7日)为主的那些国家的大节日,偏偏来到了中国,居然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当成情人节来过!是的,只要是在其他国家传进来的比较时髦的节日,除了一个比较强悍的节日之外,全部变质了。你问是啥节日不变质?那个从日本传来的所谓女生节呗!我认为这个关心女生的节日永远不会变质,最多就是因为男同志的关系,从关心女生到“关心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