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师从梨山(2/2)
“仙姑”说道:“此病乃久积之症,已然伤了小公主的脾胃,非是一服药两服药能解得了的,需要慢慢调养!”
老羌王急忙问道:“但不知如何调养?”
(“仙姑”答道:“我们的口号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老羌王闻言,上前给了“仙姑”两个大嘴巴,教人把“仙姑”拖下去砍了。
羌王后见状不解,问老羌王道:“你这是何意?”
老羌王从容不迫的答道:“一听就是个来我们羌中推销中原绿豆和茄子的骗子!”)
“仙姑”答道:“说也简单,只要随我回到宫中吃些清淡的斋菜斋饭,不过三五年也就好了!”
老羌王闻言,知道“仙姑”又在惦记自己的女儿,便即说道:“斋菜斋饭我们这里也是做得,还望仙姑给些具体方子!”
“仙姑”见老羌王不肯舍女,便即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瓷瓶,倒出两颗丹药,教老羌王着人用温水化开后,给玉箩公主灌入腹中。
不消片刻,昏睡多日的玉箩公主竟是奇迹般的苏醒过来。只是玉箩年纪还小,昏睡多日,伤了些元气,尚不能坐起。但神智已然清醒,玉箩开口叫出了“爹娘”。
见得此景,老羌王再也不敢小看眼前的这位“仙姑”,与羌王后连连给“仙姑”作捐。
见状,“仙姑”便适时开口道:“世上并无良方可救人一生,皆是救人一时罢了。小公主的病因火毒而起,不能再食人间烟火,需同我回山中饮些春雨、夏露、秋霜、冬雪,方可尽去其体内余毒。若是留在世间,只恐三五年后,纵是神仙下凡也再难救了!”
虽然“仙姑”此言更是玄之又玄,但老羌王此时已然不敢怠慢,便即问道:“但不知仙姑可将法名赐教否?”
“仙姑”闻言,并无责怪老羌王此时方才问得名姓之意,答道:“吾乃骊山老母宫宫主梨山老母是也!”
梨山老母,一作“骊山姥”,亦或“黎山圣母”,大神级的人物(快都来拜拜,绝对比拜“春哥”有好处。)。生卒年代不详,道教崇奉的女仙,据说原型是女娲娘娘(我下一部作品,可能就会把她老人家的一些事说清楚)。虽然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没在江湖上留下多少传说,但她老人家的徒弟却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南北朝时期的花木兰;唐初薛礼(《薛礼征东》)的儿媳、薛丁山(《薛丁山征西》)的发妻、薛刚(《薛刚反唐》)的生母樊梨花;杨家女将穆桂英;甚至《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白素贞,传说都是师从于梨山老母。反正整体归纳一下,就是但凡古代女性想要为将,不去梨山老母那里学一套“丹凤朝阳刀”的刀法,根本别想出名!
老羌王闻言,方知原来是“活神仙”驾到,怪不得两粒丹药,便即救醒了自己将死的女儿。虽然此时老羌王闻得“梨山老母”名姓,已然有了“舍女”之意。但教自己的女儿去侍奉古佛,与青灯常伴,老羌王又十分的不忍。
梨山老母看出了老羌王心中的纠结,便即说道:“我那道友也未必说得就准,我只将公主带回宫中调养,若是其有慧根,将来自然可传得我的衣钵;若无慧根,待其病好,我一应将其送还给王上王后,必是不肯强留于身边的!兼且每年我都会往羌中采药,修行一段时间,你们也并不是自此便见不着自己的女儿了!“
老羌王夫妇闻言,虽仍有些不忍,但梨山老母这一席入情入理的说话,却教他们再难推辞。于是,玉箩醒后,梨山老母又亲自照顾了几日,待玉箩元气稍稍恢复,便即辞别老羌王夫妇,将玉箩带回骊山。自此,龙先便成了老羌王夫妇的“独子”。
待回老母宫中,梨山老母将玉箩收为入室弟子,教其带发修行。而后,梨山老母每年择一月往西羌大山中采药,便带玉箩回家中住上几日,看看父母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