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梨山传说(2/2)
闻得两个小道姑之言,知道此处自己确是不曾祭拜过的地方官一惊,便即醒来。然而刚才梦中之事却是历历在目,不光两个小道姑的神情样貌清晰得如在眼前刚刚闪过,就是那清脆的童音犹在耳中回荡。于是,刚于此地上任不足一年的地方官便即叫来手下的师爷,问其道:“我们这里可是有一座骊山老母宫?”
师爷闻问,答道:“确有一座,但因藏匿于深山之中,所以很少有人往祭,大人可是要往那里求雨?”
地方官一听此言,知道“正主”算是被自己找到了,便立即沐浴更衣,备足了米面银钱及祭祀之礼,率领众多百姓乡绅往骊山老母宫而来。
待见漫山遍野之人,往宫中而来之时,守扫山门、从来没见过如此阵势的道姑们皆是有些吃惊,慌报宫主知道后,梨山老母迎出山门。
地方官将来意说与梨山老母听后,梨山老母便将地方官及百姓让于宫中,教他们祭拜求雨。
且说地方官等人午时过了一半才到得宫中开始祭拜,但是未及未时便即开始大雨倾盆起来。因为雨来得过急过大,所以祭祀过后,地方官便于宫中避雨,与梨山老母闲聊起来。
地方官先是问梨山老母道:“不知仙姑修习的是何等法术?竟能给人托梦?”
梨山老母闻言,十分惊讶,照实说道:“贫尼每日参禅打坐,不曾给人托过什么梦,且也不会什么托梦之术,大人此话从何而起啊?”
地方官闻言,也是十分惊讶,便将两个小尼姑给自己托梦,教自己往这里来祭拜的事,说了一遍给梨山老母听。
梨山老母闻言后,更加惊讶,便急忙问道:“大人可还记得那两个小尼姑的模样?”
因为那个梦实在太过真实,所以地方官记得十分清楚,便把两个小尼姑的样貌细细的形容了一番。
梨山老母闻言之后,吃惊的程度已然不能形容,发了一会呆,待心绪平静下来后,淡淡的对地方官说道:“您说的这两个小尼姑确为我宫中之人!”
地方官闻言,大喜,便即对梨山老母说道:“那还请仙姑将这两名仙童请出来一见!”
梨山老母闻言,说道:“大人,我这两名弟子已然死了!”
地方官闻言,讶道:“几时死的,怎么死的?”
梨山老母便将老梨树欠收,未能凑足过冬银两,致使两个小尼姑冻饿而死之事说了一遍。
闻言之后,地方官沉默了一会,才对梨山老母说道:“想来此次我骊山方圆百里遭此旱灾,必因女娲娘娘怪罪我们这些愚民,不知感谢当年她的造就(女娲造人)和补天之恩,致使其门下的弟子冻饿而死,所以才降祸与我们。那两位仙童必是死后得以升天,侍于女娲娘娘身旁,见家乡的百姓遭灾,心下不忍,方才托梦与我,教我来此处祭祀。未想两位仙童虽然因我等愚民的忽视而死,却以德报怨,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两名仙童心善至此,我怎忍教其二人再裸死(未有棺椁,便即算“裸”。)于地下。我想向仙姑请了两位仙童的尸身,往葬于我的县中。我要为她们筑碑立说,四时享百姓之祭,不知您可同意?”
将两名门徒草草葬于树下,实为无奈之举,而今听得地方官要厚葬二人,梨山老母怎会不同意,便即答应了地方官的请求。
待雨停之后,地方官回得县中,即备下两口上等的棺椁。次日,便又引着众多乡绅百姓往老母宫而来。
到得老母宫中,在当时“埋尸”的道姑们的指认之下,乡民们开始掘地起尸。不想挖地三尺,也未曾寻到两名小尼姑的尸体,只挖出两件破旧的道袍。于是,众人皆惊。
地方官见状,叹道:“看来两名仙童的肉身不死,已然随灵魂一起飞升了!”
乡民们闻言,纷纷拜倒于地,向两件道袍叩头。于是,地方官便命人将两件道袍盛入棺椁之中,运回县中,给两个小尼姑造了两座衣冠冢,享受乡民的祭扫。
因此事过于神奇,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所以自此之后,“老母宫”便即盛名远播,前来烧香还愿的香客四时不断。而香客们在老母宫许下心愿后,只要是善念之人,愿望皆可得以实现。如此,有求于神佛的善男信女们便再也不嫌老母宫山高路远,皆是跋山涉水前来祭拜女娲娘娘。于是,老母宫的香火是越来越盛,竟比那些立于闹市的寺院还要鼎盛。
为此,有人便编了句俗语来形容此事,那就是“灵在山中有人寻,不灵闹市无问津”。不过,此语经过后来人的演变,不知怎的就变成了“富在山中有人寻,穷在闹市无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