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基础原则(2/2)
“首先,你必须保证我们火药及弹药的使用,这个时间以半年为限,不得耽误,如若中间没有完成这最基本的要求,那你即刻可以离开了。”段鹏的考虑先是以战事为紧的。
“段大人请放心!小人一定会保证目前产量的!”汪庆仁承诺着。
“嗯,其次,目前的“炮仗坊”,可以全由你去打理,先期投入的银钱及土地等,折算后你我均摊,再交还给陇川宣抚司,这是他们先前投入的。”段鹏这么说着,刀岩可就比较的高兴,这意味着自己的投入和以后,就不再需要投入了。
“段大人,是这么个理。”汪庆仁认同这种观点。
“再次,对于你接手以后,你我的出资各半,再投入也依照各自所占而出,但我不参与分红。假如以后,你能把现在的火药进行改进,以鸟铳的弹药为例,三钱一颗弹,你能改到两钱,而效果一样的话,我送你两成半的“炮仗坊”;如果你能做到只需要一钱五了,我全送给你!”段鹏深思熟虑道。
“大人!”
“段佥事!”
这回两人都惊呼了起来,因为按照段鹏所说的,完全是在“送”银子了,自己一文钱没赚的!
段鹏摆了摆手,继续说道:“你所需要的硝,炭,硫,如果我提供给了你,按市价稍低点计算,而你卖给我的火药,也只能比市价稍低点,这个我们可以具体再商量下。但是,你的每月账目,必须送至陇川宣抚司和我这里,各一份,只是做归档用,不做任何对你的抉择干扰。还有,你必须要记住了,假如你偷税漏税,发现一次,惩罚你一年售出总额银钱的十倍!”
段鹏的这番话,带有深深的其前世烙印的。官府所办实业,无效率不说,更是压制了百姓办实业的积极性,不如选出那些资质好些的,把他们给扶植壮大起来,对于官府来说,只需要去引导,收税就可以了,不必去越俎代庖的,假如事事都想插手,好处都想得,最终害的只是企业和百姓。而偷税漏税就容易解释多了,段鹏是想逐步的建立起一种诚信的惯例出来,国人并不是天生的不诚信之人,而是这种制度在促使,“敦促”人们去不诚信,当然,要彻底转变这个思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大人!”汪庆仁答道,对于他来说,完全没有想到会是如此的一种状况,在他看来,他能研判出段鹏可能有前程,假如能在其身边一些日子,这样自己就能大“捞”上一笔,然后“远走他乡”,去做个“大富贵”之人,这是他的本意,也是众商人们的所想,可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段鹏居然是这样一种“放弃”思路,这不由得让他慎重了起来。
“这天下,还有不贪财的“官”吗?”这是汪庆仁最大的疑惑。
“段佥事,你此举可真是“非同寻常”啊。”刀岩感叹道。
“哪里,哪里。我这不也是为今后做打算吗?假如“炮仗坊”做的好,你的税收也多,而我的弹药也充足,又好,这何乐而不为呢?”段鹏打着哈哈说道,有些东西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只有先“动手”了,让人们逐渐去明白这一切,这才是段鹏的目的。
“炮仗坊”的最终处理,几乎是个三方都赢的结果,对刀岩来说,摆脱了继续投入银子的困境;对段鹏来说,这种模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且火药的威力提高,对关隘军方面更是有奇效的;而这位徽商汪庆仁,也是成功的切入到了这么一个商业点,更是入了关隘军的视野里。
其后的结果,徽商汪庆仁并未让段鹏看走眼,为了提高火药的产量和效果,他几乎整日的停留在“炮仗坊”里,与众工匠改进着制作工序,先是把最初的手工制作,全部改成了水力推动的磨坊来大量拌制。为了盈赚更多的利润,他甚至不惜重金从大明各地,招募有经验的火药制作工匠,并对供应关隘军的火药进行了石墨处理,以增加爆炸威力,而次等些的火药,他没有选择重做,而是尽量的卖给那些做真正“炮仗”之人。不仅如此,汪庆仁还在关隘军驻防陇川后期,为他自己的“炮仗坊”,也算是为了投刀岩所好,资助刀岩在陇川儒学里专门建立了“格物科”,招募喜好此类的学子并承担他们的食宿费用,在招入的第一批十人里,那位“体面人”蓝琦钰的儿子蓝鑫宇就在其列。
“炮仗坊”的成功转手,也让滞留在陇川城内的众盐商看到了“商机”,另一位盐商也抓住了机会,他开了家“木炭作坊”,专门为“农具铺”提供优质的木炭,这种专业化的运营方式,得到了段鹏的赞许,他并不希望自己做到“大而全”的,这样在效率上很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