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徽商古风(2/2)
谁招惹上这监生的名号,真是昏天黑地,立马倾家荡产,把你折腾得连那讨饭的乞丐也不如。做这监生不仅不可免除那杂役差徭,还得加倍进贡钱粮。哪官府中人见了这监生,真如虎狼逮着羔羊,不要说尊重礼遇,还要百般折辱教训。一旦被朝廷点名做了监生,倒象犯案被逮着的强盗,官府如追赃物一般没完没了跟你要钱要物,凡是地方有甚公干或上司过境,都向那监生借帏屏,借桌椅,借古董,借铺盖,且是有借无还,不会给你留分毫颜脸。若惹上官司是非,除了多赔银子,还要比平民百姓多捱板子。这些都是小事情,若是遇上甚么灾年凶月,边境军情告急,再没走滚,做官的上门逮着这监生,定下数目叫他捐赈,甚至强行借贷,不准分辩叫屈,如不依官府意愿,轻则讨打,重则抄家斩。
徐宗儒替徐昌纳这监生的时日,天下尚算太平,这监生的行情众人还是趋之若鹜,且那时徐家正与西洋胡贾贸易往来,日进斗金,钱钞多得是。官府要捐款,徐家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官府的要求。后来朝廷罢却市舶司,不准徽商跟西洋胡贾来往。徐家少了这宗买卖,运去如山倒,那霉运邪事接踵而至,加上官府折腾瞎搞,家事渐渐消乏,竟如王小二过年一般,一年不如一年。当年替徐昌作主纳监的徐老爷早已撒手西归,投奔阎罗殿看《白玉楼记》去了,留下一堆烂摊子供徐昌收拾。这徐昌虽有商才,但他毕竟不是神仙,哪里经得起这大明朝廷禁海政策的折腾,任你是这商道中的国手名医也无法挽救这溃烂破败的市道,只能徒呼奈何,混一天算一天,撑住门面,苟活残喘。
那徐昌总进学,并在二十岁那年纳监,不觉蹉跎到天命之年,年交五十,盼星星,望月亮,虚掷数十载光阴,扔了无数银子,依然没法求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时运乖蹇,与那些千万年不中的老童生竟是不遑多让。徐昌无计可施,再也不敢奢望自己能从这个漆黑的世道里混出功名来,只得又象他父亲徐宗儒赌他能飞黄腾达一样,把那宝押在他儿子身上。徐昌二十多岁娶妻,三十好几才得一子,取名凤仪,寓意凤凰来仪,表字文海。徐昌给他儿子取这样名字,指望儿子文思似海,学比山成,辩同河泻,得意功吝。
这徐凤仪确实聪明伶俐,梳着小辫子便轻松进学,中了秀才。徐花重金聘请几个先生调教这徐凤仪,那些先生个个都翘指称赞这徐凤仪聪明倍于常人,前程不可限量,将来必然高中状元无疑。徐昌不晓得那是人情褒奖,还以为自的孩子出类拨萃,不同凡响,也希望儿子公公道道摸个举人,捞个进士,替徐氏一族争些颜面。徐凤仪虽然擅长舞文弄墨,一管笔在那纸上写起来飕飕生风,令人起敬起羡,可那八股文字、官样文章的精髓岂是小小孩儿所能会意领略的?观场两遭,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徐家世代单传,那人丁就是无法兴旺。徐昌在这徐凤仪出世之后,也添了几房侍妾,欲替徐凤仪增添几个兄弟姊妹作伴。奈何“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哪银子财货,徐家何曾求神拜佛、烧香祈求?它们却象生了翅膀一般飞进徐家。可笑徐昌尽管与乃祖一样妻妾成群,可那些妻妾谁也没办法再替他多添一子半女。
徐昌自然这徐凤仪视作掌中珍宝,珍藏于深院大宅,不肯轻易示人。山中无甲子,岁月快如梭。这徐凤仪不知不觉年交十六,长成一个粉颈朱唇、玉树临风的美少年。
依徽州风俗,商人子弟到了十六岁就要出门做生意。徐昌心下里盘算原来也无意带儿子到江湖里吃苦受难,奈何徐氏族中的族长与众徽商都卖力劝谕,叫那徐昌不可违背祖训。风俗习惯这些大家认为理所当然遵循的行为举止,有时比朝廷钦定的金科玉律还要死硬。象红白喜事那一套自古沿习而成的礼仪,你若胆敢抗拒,难免会被人视作傻瓜疯子,轻则遭到人们咒骂吐沫,重则鞭打棒朵,保证你身受的惨况比那只白日过街的老鼠差不多,可谓走遍天涯无路,到处不受欢迎。风俗陋习等同天理,你是孝子的话,就不可以穿红衣;人家结婚你得送份贺礼,不能说不吉利的鬼话,诸如此类事体,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但这些规矩人人必须遵守,真比皇帝的圣旨不遑多让。这就是风俗习惯的厉害之处,人人都堕入这些良风善俗或陋习恶德的彀中不能自拔,只能顺从俯,心悦诚服地依例奉行,叫你叩头就叩头,上香就上香,没有人能够例外。
这徐昌不是跳出三界五行的出家人,也不是特立独行的圣贤先哲,对这个徽商一族近千余年形成的沿习,他怎敢说破例就破例?“清明节就得替祖先们扫墓;船到码头就得敬神福。”那些乡党邻舍说了几句闲话,徐昌就招架不住了,对众人的一般见识很是认同。以为女孩子要嫁个好婆家就得缠个小脚儿;徽商后辈子弟要承受祖业就得十六岁出门去学做生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能回避推委的。徐昌并不知道他屈服世俗规矩给徐家带来灭顶之灾,也许这就是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吧!
徐昌左思右想,料定今年要带儿子出门走一趟,于是找来族长徐兴和得力管家倪翁,商议这次出门的行程安排。
徐家大堂,从十丈方圆的天井走进大厅,大厅前庭立着四根雕刻春、夏、秋、冬四季花果的顶梁柱,这四根顶梁柱都是从婆罗州进口的紫檀做成的,都包上金箔,由此可见徐凤仪的曾祖是何等富有。厅上的家具无论是屏风、八仙桌、官帽椅及茶几,都是酸枝木精打细磨做成的。就连地板也是景德镇水磨瓷花砖。
大明嘉靖二十九年元宵节。此日徐昌宰了三牲,摆下一桌酒食。一门老小,先敬过祖先财神,便叙齿坐下,举杯把盏,庆贺团圆。合家欢聚,你劝我喝,其乐融融。
酒至半酣,徐昌站起来向族长徐兴敬酒道:“每年正月过后,便徽商出门求财时节。今年比往年有所不同,我儿徐凤仪长大成人,依照徽州风俗,便要出门跟长辈学做生意。我想江湖风波险恶,这年头道上也不安全,北方有胡虏作乱,南边有倭寇骚扰,流民遍地,乞丐成群。这时节带犬儿出门,我心中也感到没底,为此犹疑不决。我早晚为这件事烦恼,寝食不安,到底带不带犬儿远涉江湖呢?世侄子委实难决,请老族长替我抓个主意。”
徐兴闻言脸呈难色,沉吟半响才结结巴巴道:“我也晓得老侄儿指望儿子读书上进,只是他一时片刻中不了举,干着急也没啥用。老世侄有一份如此庞大的家事,确实需要一个读书人做官支撑门面,才能避免被歹人欺负,挡住那些烦人的差徭赋役骚扰,这主意没甚差池。但如今秋闱早过,三年难捱,难道叫他闭门再读几年经书不成?十五六岁的孩子是块璞玉,正宜雕琢。若闲废在家,让他游手好闲,一旦养成怕苦怕累的懒惰性子,到时只怕很难扭转过来了。我徽州风俗要求十六岁的孩子出门历练,先人这样安排蕴含深意,个中奥妙,老世侄也是个过来人,自有一番体会。”
徐昌搔头挠耳,无可奈何苦笑道:“老族长见教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