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茅山(1/2)
茅山宗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东晋时期,它的前身就是上清派,以专门修炼传播《上清经》而得名,其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齐梁时期,上清派宗师陶弘景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了茅山宗。
时至今日,因为一些无知导演编演的捉鬼电影和连续剧,造成了在人们意识中,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闻于世,殊不知茅山宗的教义精华却跟这些毫无瓜葛。之所以会这样的名声,一则是后世弟子为了骗吃骗喝而愚弄乡民所至,二则是无知信徒们巧舌如簧,以讹传讹造成的结果,三则是不少民间外道都借着茅山的名头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巫术行骗。
道家的方术有法、术两种,其中道术中的符、咒、灵图、降妖、摄魂等,指的就是降妖捉鬼、渡世救人的一些方法,但其最终却是要借此达到修行的目的。那些口口声声称着要“以降妖捉鬼为已任”的才是真正的骗子。
一些仙侠作者喜欢在作品中塑造一个执正道牛耳的道家大派,并以除魔卫道,济世救灾为己任。殊不知道家的教义乃是清静无为,降妖除魔更只是闲暇时的修炼手段,得道飞升,证道成圣才是他们真正的“己任”。一个连目的和手段都分不清楚的教派也想执正道牛耳?若不是欺中原无人就是荒天下之大谬!
言归正传,却说十六小队为了完成考核附加分任务经过数天的特训和准备后,正式开始了行动,通过传送来到茅山。
这里的茅山自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茅山,地理位置更是相去甚远,一路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宜人,不过话又说回来,鬼神世界中有灵气的地方哪个不是如此。
茅山比之其他地方的特别之处表现在它的周围没有任何凶兽恶兽,哪怕出现几头异兽也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片祥和之气,这大概便是我等天朝所追求的和谐氛围吧。
一路拾阶而上,众人很快便来到了茅山宗入口。
抬眼看去,道观内一片荒芜景象。破败的建筑,横倒的香炉,廊壁画墙已然褪色,杂草众生。这里别说人气,就连灵兽们也懒得光顾,唯有一些蜘蛛还愿意待在这里,懒洋洋的趴在自己吐出的纤维性流体蛋白质上等待猎物的自投罗网。
“哈哈,好萧条的视觉感。”
宋雪仪失望的说了一句,正要进入,却被袁紫韵喝住。
“笨蛋。真正地茅山宗怎么会这么容易让外人看见。”
天定踏前一步。来到大门前。双手结太极印。然后一涨一缩似心脏般跳动着。口中念道:“去芜存真。显像化形。天门。开!”
随着话语声正前方地空间立即产生了变化。像是镜面被消融般出现了一个通道。连接另一个空间。众人鱼贯而入。
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浩浩观宇。茫茫仙气。两尊巨大地中总是名声不显,从守护门神中便可见一斑。人家昆仑蜀山什么的,要不就有上古大阵,要不来个守护门神也是着高举比人还大的拳头,从高往下重重捶落。
理所当然的,可以说完全在众人预料之中的,结果如何在对方说出接拳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所以十六小队的成员除了袁紫韵略有迟疑外没有一个担心的。
一戟迎上,剧烈碰撞中轻松荡开巨大的石拳。岩石巨人无法抵消冲劲,蹭蹭往后退了几步才稳住,它看向自己出现了裂痕的拳头,再看看一步都没退,甚至连地面都没踩出裂痕,体形相比自己便如老鼠之于人般大小的对手,完全没有脑子,全凭一丝灵识的它有些想不通其中缘由。但有一点可以明白的,眼下的家伙与以前所有第一次闯关的人都不一样。
“接下来,第二招!”岩石巨人这次不再托大,双手紧握成槌,借用上身扭动之力,全力砸下。
当然,无论它用多少力气,结果都不会改变。而且根据物理法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它用的力越大,受到的反震力也越大。这一次碰撞的结果却是将它的一双手全部崩碎了。
而相比之下,孔殇的动作就显得无比的轻松惬意。因为无论她使出多少的力气,都用被强制提升到大出对方一线的威力,所以能省则省。经过专门训练的她挥戟时举轻若重,看似虎虎生威,充满力道感,实则外强中干,根本连一分力都没用出。
被崩断双手的岩石巨人虽然面无表情,但在场之人都可感觉到它的惊讶之情。
“第三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