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帮人帮到底(1/2)
原来,张二妹闺名叫张蓝,以前就住在渝州城里的张家湾,家里排行老二,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讲究,喊得随便了就叫张二妹。
说起来张家人,在当地还算得上是一个中上之家,张父是一个窑厂的技工,识得几个字,平生最喜欢和崇拜的就是中国瓷器的最高技术――景泰蓝。所以生下三个小孩,就取名张泰,张蓝,张景。
“张泰”很小的时候,一天一个洋人牧师,到他们家参观学习四川的烧瓷技术,张父张母很热情的接待。可这家伙学会了烧瓷技术后,偏偏又看上了张家的小孩,也就是“张泰”。在“张泰”7岁的时候,把“张泰”拐跑了。张母一气之下,一年后就下不了床了,没有两年就去世了。张父从此后意志消沉,借酒浇愁,不久也去世了。张蓝带着妹妹张景,生活艰难,五年前(十七岁)嫁到了龙隐镇李家时,便把妹妹送到了成都的一个亲戚家借居(送走的时候张景不到十三岁)
张泰听完“自己”家的故事后,长叹一声,乱世之间,人世间悲欢离合,莫过于此。张泰清楚清末那个时候的所谓洋牧师(洋和尚),大多是到中国骗吃骗喝,坑蒙拐骗之辈,小“张泰”也许早被卖到南洋或是北美了,说不定早就死在那个矿山或者那家孤儿院了。对了今年是民国七年,也就是一九一八年,张泰终于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时间了。
突然惊了一下,这里叫“龙隐镇”,不就是后世的“磁器口”吗?怪不得刚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小巷有点熟悉的感觉呢,MD,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旅游胜地”啊。这张家还真是与瓷器有缘啊,家族的生意是瓷器,子女的名字也和瓷器有关,就连住的地方几十年后的名字也和瓷器有关啊。还真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明白一切后,看着抱着小孩眼巴巴的望着自己的“二妹”(姑且这样叫吧)张泰心中叹道:“帮人帮到底,反正自己也可能回不去了,到这个世界自己也没个身份,以后行动肯定也不方便,何不承认这门亲,一来自己好歹有个栖身之所,二来也可以让这可怜女子了解一段心结”
张泰一想到后世的亲人,眼眶也不仅红了起来,说道:“师父仙逝已久,我本决定返乡寻亲,无奈当年年纪尚小,许多事情都不甚清晰。寻得到就返家还俗,寻不得,就上峨眉继续修炼佛法。看来我佛慈悲,让我等亲人,在此相聚,阿弥陀佛,二妹,这么多年,辛苦你了。”
一声二妹出口,张二妹更是哭得肝肠寸断,当真是闻者流泪,听者伤心啊。四周的邻居听到后纷纷上门打听,张二妹又兴高采烈的到处对人传说自己的兄弟寻回来了。
都是多年的街坊邻居了,很多人都多少知道点张家以前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惊奇不已,感叹世间的巧合,不过名字,年纪,小时住的地点,而且经历(被洋和尚拐跑,现在以和尚的身份回来)这些都吻合,应该确认无疑了。
后来老张头时常对着后辈吹嘘道:很多年前有个算命的瞎子说过,咱们龙隐镇,是有真龙的,风从云,云从雨,一遇风云便化龙啊。当年我第一次看到主席的时候,主席一身灰色道袍(和尚服),怎么看,怎么都有点隐龙的意思,果不然,当后来主席遇到总理,委员长、大帅,将军他们后,那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法术,就运用的更加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啊。这不,就成了当今的真龙天子啊。
张蓝好不容易一一送走四处来道喜的街坊邻居,到里屋坐下,找了件以前男人穿的土布衣服,给张泰换上。张蓝自己有个小心眼,自己张家就剩下这唯一的男丁,可不能当了和尚,断了张家这一血脉,换了衣服,就算是还俗了吧。
张泰也乐得换下这别扭的“和尚服”,不过鞋子还是那胶底毛拖鞋。还好张泰个子174cM,倒是和“妹夫”的身高差不多,衣服也算合身。
张泰打量着这家屋子,木制结构,外门一间堂屋,后边连接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口水井,西周有三间房(一间厨房、一间储藏室、一间卧室),卧室和储藏室上都有阁楼。张泰一看还真有点老家卖的那套老房子的几分样子呢。
张泰还现在卧室的角落里出现台木制的织布机。通过刚才了解,也知道张蓝这几年就靠着织点土布和帮人洗衣服挣几个钱,支撑着这个家。看来得想办法帮帮她啊,张泰心想。
这时张蓝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拿着一个土碗(里面有半碗米)做的从外屋走了进来:“大哥,你坐会,我给你烧水做饭去”。张泰知道这肯定是刚才那个叫峰子的男人给的米了。
张泰看着张二妹那瘦弱的样子,心里不由得一阵心疼:“坐下坐下,不忙,我给你说下话。”说完把背包里的东西拿出来放到桌上,张二妹直接傻眼了,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多吃食了啊。
“大哥,怎么要得,这是你带回的东西嘛”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把这些东西拿到厨房,做饭去。我这次回来要长住的。来,小宝给我抱着,先吃饭,吃完饭其他的事情,我来想法。”张泰大手一挥,不容置疑的接过小宝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