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吠陀》(2/2)
3《夜柔吠陀》(yajurveda)[即“祭祀明论”],
4《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即“禳灾明论”]。
广义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薄伽梵歌》(brahmana)、奥义书(upanishad)、《森林书》以及经书。
此外,还包括吠陀支,也称明论支节录,即6种与学习吠陀有关的辅助学科:
1式叉论(语音学);
2阐陀论(音韵学);
3毗耶羯那论(语法学);
4尼禄多论(语源学);
5竖底沙论(天文学);
6劫波论(仪轨学)。
这6种学科散见于吠陀文献本身,也有的有专书论述。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
其中四吠陀加上《薄伽梵歌》、《奥义书》合称六吠陀。
四吠陀中《梨俱吠陀》最古、最原始;后三吠陀是它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较后。后三吠陀的神曲,不是《梨俱吠陀》部分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梨俱吠陀》10卷,1028首神曲,共有10552颂。《娑摩吠陀》2卷,基本上集《梨俱吠陀》的颂而成,它的1549颂中,除75颂外,余皆见于《梨俱吠陀》。
《夜柔吠陀》分《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2集,“黑”谓本文与释文(梵书)分辨不清,“白”谓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此书韵文和散文混合,其散文部分开梵语散文体裁之先河。《阿闼婆吠陀》20卷,730首神曲,共6000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