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1/2)
种子识者即主观世界的基础,一切意识活动或精神现象依之而起。这一观点后来被引伸到极端的唯识论,认为客观世界亦是依之而现,并把“欲念”发展为“无明”。原始佛教哲学的十二因缘,大乘佛教的八识系统、数论的二十五谛、吠檀多的无明幻现、四位说和五我说,都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和系统。
原素理论:
《梨俱吠陀》认为宇宙源于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有的吠陀哲学家持“原水说”,即认为宇宙起源于水;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水、火等多种原素组合而生万有,水与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经过长期热力的培养,时至成熟,宇宙万有便脱胎而出。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意味。在第129曲第6颂中,明确地说:“世界先有,诸天后起”。意指世界是物质,诸天是精神;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这些朴素唯物论思想是吠陀以后的唯物论哲学的****。
辩证思维:
在探索宇宙本原的过程中,吠陀哲学家还观察到事物时有时无、时生时灭的矛盾现象,看到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同时,他们也看到,事物不仅有矛盾的一面,而且还有统一的一面。吠陀哲学家提出一个“有无统一”的模式:“无既非有,有亦非有”。
这个模式可有两种解释:1按逻辑,“有、无”是矛盾;“非有、非无”是对矛盾的否定,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2按本体论,“有、无”是现象,“非有、非无”是本体;“有、无”非实在,在它们复归于本体时,只有唯一同一,别无二致。这个模式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此外,印度哲学的其他重要理论,如业行、轮回、解脱、法等,在《梨俱吠陀》中虽然尚未具体形成,但都可以从中找到它们各自的渊源。
《苏美尔王表》:“王权从天而降,王权在埃瑞都,阿鲁利姆为埃瑞都国王。”
bc4120年,作为哈拉帕文明附庸的部分黄种人,明白禁忌武器的可怕之处,所以见到核爆炸发生,携带着部分资料(主要为印章)以及星象图等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产物开始驾船沿着印度洋的海岸线,离开印度河流域开始向西迁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