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夏朝的政治制度(1/2)
在夏朝,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则叫“臣”(男性)和“妾”(女性)。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被奴隶主成批地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可以随意的把奴隶关进监狱,施以重刑杀害。当时整个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奴隶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
他们在交换中夺取大量的财富,在战争中扩大权力,最终转变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生产者本身的奴隶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上古文献中的“百姓”此时指的是奴隶主阶级,而奴隶是没有姓的。他们整天沉迷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之中,而不管奴隶们的死活。到封建社会才衍变为平民的意思(最底的阶级)。
王室分封诸侯,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国建立新姓氏,大夫以邑为姓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各自的宗族关系。由于奴隶制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hn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黄帝时代)和二里冈文化(商代)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晋南、豫西,首先发现于洛达庙遗址,但尤其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该类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主要分布在hn中、西部的洛阳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sx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已发现的遗址有近百处,经过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s县七里铺,rz市煤山,郑州洛达庙和sxx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地点。
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炎帝)中原龙山文化(黄帝)二里头夏文化二里冈商文化的发展序列得以建立。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炊器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爵、觚,盛贮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种罐瓮类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构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
依据陶器的演变,二里头文化被划分为前后相继的四期;又因以陶器为主的文化因素的地域差异被划分为数个地方类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