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伊尹之死(2/2)
十年,大飨于太庙。
初祀方明。
就是说,前期基本与前面的儒家《尚书》的记载相符,但是后面《竹书纪年》与《尚书》不同,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太甲偷偷跑出了流放地桐宫(可能被软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攻杀了伊尹,但因为伊尹的贤名,又立了他的儿子继承他的爵位和财产。
若说不可信,为何如此多人都载有《竹书纪年》的记事,且《竹书纪年》是第一手文字资料,并无捏造的动机。另,古本《竹书纪年》因为不符合儒家经义,所以在宋朝的时候散佚了,恰恰在宋朝又是相当提倡儒家理学的时期,让人心存怀疑。真假难辨,望后世学子鉴验。
这两种说法,前者的逻辑符合儒家,后者的逻辑符合法家,而当时魏国为法家当权。当时诸子百家纷纷用上古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所以大量编造上古历史。所以当时的资料真假掺半。
笔者由这两种说法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伊尹没有杀死太甲,而放之于汤的墓地,不像是意图篡位,而摄政是真实的,但是其的权利**也一定很大,只是没有篡位的野心;
第二,伊尹大权在握、且治国井井有条的情况下,即使太甲离开流放地,也不大可能得到臣民的支持,因为没有足够的威望抗衡治国三十年的宰相伊尹,所以说他攻杀伊尹似乎实力不够,贸然出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第三,《尚书》中明确提到了其复位的时间太甲三年(bc1657)十二月朔(初一),提到了明确的日期,比《竹书纪年》清楚,所以其也有一定的根据。而《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时间为太甲七年(bc1653),没有说明具体的日期,或许是亡秩了。复位的时间,笔者将两者结合得出太甲七年十二月朔。
由第三点再结合《竹书纪年》,则可以推断:
太甲杀死伊尹的时间应为复位之后,其表面上感激伊尹的匡扶之功,其实早已怀恨在心,且君弱臣强的局面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其只是在等待时机,直到复位成功一段时间之后,其处死了伊尹,收回了大权。但是由于伊尹的功劳太大了,无过被诛,出现天象大雾三日,说明百姓和臣民对其的缅怀,所以太甲不得不将伊尹的田地分封给他的两个儿子,以安抚朝臣和百姓。
伊尹死后葬于虞(河南商丘虞城县)。
伊尹生前写过许多文章,《汉书》录有《伊尹》五十一篇,《伊尹说》二十七篇,早佚。《玉函山房辑佚》有《伊尹》一卷。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有《伊尹》零篇六十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