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世界演义 > 第十章 西戎探源

第十章 西戎探源(1/2)

目录
好书推荐: 保卫萝卜1644 心经的故事 商界风云 网游之神级枪神 司茶皇后 无限之我们是妖怪 盖世武神 太后要逆天:将军请上榻 宠后之本宫无耻 永恒仙尊

太戊七年(bc1588),亳地有怪异的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间长得有二手合抱那么大。太戊害怕,于是询问国相伊陟。伊陟说:“臣听说过,妖魔鬼怪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大概是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过失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魔鬼怪。大王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太戊听从他的话,怪桑树果然枯死。

太戊十一年(bc1584),大臣巫咸受命祭祀山川。

太戊在伊陟死后,在执政中后期启用巫咸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绩,于是写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总结巫咸辅佐政事的经验,《太戊》是记述太戊时期的历史,二书现今均已失传。

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前后辅佐之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兴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商朝,因此后世君主尊称太戊为中宗。

太戊二十六年(bc1569),西戎前来进贡,表示臣服。

西戎是古代中国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指。这种称谓最早见于商代。《说文解字》说:“戎,兵也”,兵即武器。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

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西戎则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夏朝时称西戎为昆仑、析支、渠搜等。后三支部落的称谓皆见于《竹书纪年》,但是到了商朝的时候首见西戎的称呼,但从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商代太戊时期来进贡的是昆仑这一支。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生食)。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披散头发,穿戴动物皮衣),有不粒食者(不吃粮食)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穿戴动物皮毛,洞穴居住,未开化),有不粒食者矣。

据古书记载,戎多为“披发左衽”。《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其为华夏族后裔,但是由于政治等原因而流落到当地,给当地带去了较先进的文明。如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陕、甘一代。

西戎最早的文化足迹主要为分布在黄河中上游,陇山以西,甘青及今宁夏南部,四川西北部,继仰韶文化发展的马家窑文化,其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基本为同一时期。这时中原地区已进入炎黄与两昊两大系统各部落集团的斗争与融合时期,形成以黄帝、尧、舜、禹为代表的王朝前古国共主“禅让”的时代。

在黄河中上游,继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是齐家文化。这是早期青铜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上重合。齐家文化的来源,可能不单纯来源于马家窑文化,也受了陇山以东乃至关中文化的影响,已进入夏代编年范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民国:王牌飞行员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