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举(2/2)
想的烦神,仇同棉也不是没想过要放弃科举,按他意思,他能抓稳毛笔,写出自己名字,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么大人了才开始学,这辈子怕是没指望了。要知道,会试后,复试、殿试、朝考均重视楷法,书法不好者难取优等。
可是如果放弃科举,不说任务,单说他靠什么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呢。
奇迹般的穿越到这个时代,难道甘心在这乡,陪着地里的庄家过完一生。
何况在这个年代,没有自己的势力和本钱,谈何生存。
许是做个逆来顺受良民,也许能苟且一生,要是有诸多不满,也许就人头落地了。
想到那日诸多乡亲父老对自己说的话,低头看了眼手机上的任务,和那个黑色穿越图案,看来,不试试是不行了。
计算考不上,也可以应举人的身份去做官吏,还是可以在谋划下的。总比在这乡野里强得多。
从那天起,仇同棉便整日练习毛笔字,多亏了手机的帮忙,手机里的智能系统,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只要仇同棉想要什么资料,稍微在脑海里想下,手机就会告知他资料内容。
这也是仇同棉在某一日不经意间发现的,除了感叹神奇外,对自己明年会试也是充满信心。
经过数月的练习,仇同棉在手机的指导下,已经可以熟练的写出一手耐看的字体,仇同棉自己都不敢相信。
也许,冥冥之中,这具身体原来的主人,萧进,也有着他的一份功劳。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中秋过后。
仇同棉便上城里,原是正理派人传话来,说是杨学政偶然风寒,未能尽好,怕是不能在冬月上路了,只能提前上路。
这时候交通不便,从徽州上京,怕是没有月余是到不了的,再加上各种突发事件。
得到消息后备齐生活衣物,钱财,来到徽州府,因为仇同棉没有萧进的记忆,所以,路上到是出了不少笑话,好几次赶错了路,也感叹古代的各种不方便。
因为钱财的关系,仇同棉没有额外的经济收入,用的都是老父亲临走前留给他的少许路费。
本想应该是够的,可是仇同棉对这时候的物价,没有什么直观的认识,也跟历史资料出入有关系。
仇同棉到了徽州府后,已是身无分文,还准备买点礼物上杨学政家中看望,在这注重礼节的古代,空手上门,怕是要被人笑死了。
仇同棉一筹莫展,也没了心情看街上的景致。
后世也去过徽州古城,对徽派建筑,也毫无稀奇,印象最深的,就是街道上的垃圾,粪便和污水。
这时候最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就是马和驴子了,所以路上粪便到处可见。这排水系统怕也是不过关,徽州属南方,以快到秋季,雨水又多,这场面,仇同棉记忆深刻。
问了路人,打听了下杨学政住处,是住贡院内里。
清代考场称贡院。贡院在徽州府内东南角,大门前有一座“天开文运”的牌坊,贡院大门上正中悬“贡院”墨字匾额,大门东、西建立两坊,分别书“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
贡院大门外为东、西两座辕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内又平开四门。听完路人的滔滔不绝,仇同棉知道,这应该很好找了,找准方位,看见牌坊就可以了。
仇同棉挺着饥饿的肚皮,一个巷子一个巷子乱窜,转进这胡同后,硬是没找到大道,确是差点被人宅院的狗给咬了,
暗道晦气,跌跌撞撞跑到一阔气的府前,只见门上正中悬“薛府”,仇同棉眼睛一亮,难得这是我未来老丈人家,这运气怕没谁了。
走到狮子蹲前,打量了下这个薛府,听闻老人说的亲家是城里首富,怕是对的上了。
这豪宅,远眺一里外的后门,怕是占地五六千平了。
仇同棉高兴及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不管薛府认不认这门亲事,他无所谓,最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的没钱紧迫,解绝当前的燃眉之急。
想到这里,哼到,嘿嘿,管他呢,先解决温饱,再赖上一笔路费,想来,女婿上京赶考,盘缠要支援点把,如若不认这门亲,更好,来比丰厚的封口费,咱去也。
仇同棉上前去喊门前的护卫,护卫确是比仇同棉先看见他,老远就见一猥琐落魄书生在那嘀咕,想不注意都难。
见仇同棉上前,又瞅见仇同棉衣群摆下的污水糟蹋样子,连忙下了台阶拦住他,问道,“嘿,这位大兄弟止步,你这是?“
(新人新书,希望大家能能多评论和关注这本小说,希望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