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田中奏折(2/2)
田中义一大声笑了起来,粗鲁地说:“***,怎么一时把你忘了呢快说,你有什么办法?”
铃木贞一温文尔雅地像大学教授一般发表演讲:“东方会议的目的应在于,就日本在大陆应遵循的方针统一思想,应当把满洲从中国分离出来,置于日本政治统治之下,这就要求日本的全部政策,包括国内政策、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集中一致,通过稳健分子,促其全部实现”
“稳健分子是谁?众人异口同声发问
“现在还找不到这样的人,不过不等于三年或是五年之后没有”铃木贞一毫不含糊地回答,“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张作霖,只要能使日本帝国称雄大陆,我们都不惜一切坚决支持”
会议最后,田中义一做出了总结性的发言,“综合诸君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本次会议将达成如下共识:第一,将中国满蒙地区与中国大陆分别对待,满蒙是大日本帝国在亚洲的生命线第二,大日本帝国在中国之权益及日侨之生命财产,有受非法侵害之虞时,将断然采取自卫措施,以维护之第三,关于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由于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我国不仅要予以特殊的考虑,而且要使该地维持和平与发展经济,成为国内外人士安居的地方第四,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而且为了保护这块国内外人士安居、发展之地,应当有不失时机地采取适当措施的思想准备当然,以上四条应当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予以实施的,就目前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来看,过早的介入满蒙只会令我国遭受沉重打击”
会后田中义一于7月25日向天皇奏了一份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文件,也就是日本对华政策纲领《田中奏折》,提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总战略
这份奏折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确立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第二,确定以中国和美国为假想敌国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将来欲制支那,必以打击美国势力,为先决问题
第三,歪曲历史,否认中国对满蒙之主权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之特殊区域,我国此后如有机会时,必须阐明其满蒙领土权之真相与世界知道;待有机会时,以得寸进尺方法而进入内外蒙,以伺机进入大陆
第四,提出要尽力建立日本在满蒙的权益包括铁路建筑权、土地商租权和交通、外贸、金融权,以及在满蒙的各个部门设日本顾问或教官
第五,改变满洲铁路经营体制,欺骗世界舆论南满铁道之一举一动往往而累及内阁,皆因南满铁道之组织虽为半官半民,其实权皆*诸内阁之手,是每每欲发展于满蒙之时,国际间每不满南满铁道公司为一经济公司,而竟看作政治的纯然机关故拟南满铁道公司根本变,将南满铁道公司之附带事业中,择其利多益大事业悉数提出为独立公司,暗附南满铁道公司之势力而急进满蒙……为帝国使命而猛进
明治天皇秘密签署了这份奏折,并根据田中义一内阁的请求,制定了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展之路首先,秘密制造侵略理论和侵略政策日本军部派出大批间谍和特务到中国搜集、刺探情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邻邦兵备略》的报告该报告分析中国的国情及军备状况,指出“为对抗中国陆军,扩充军备乃当务之急”,并提出了对华作战方针和战略日本军国主义少壮派领袖铃木贞一提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二线说,将朝鲜和中国划在了利益线范围,宣称必须“防卫利益线”,即对中国和朝鲜发动战争
其次,加紧战争体制的准备对参谋本部进行了改革,实行军令和军政分离,使其成为直属于天皇的独立军令机关这使军部在天皇制统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得到加强,为发动战争奠定了军事指挥基础尔后又经过几次调整,又通过海军军令部,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完成了战争体制的准备此外还将军队编制由守备性的镇台制改为野战性的师团制,使日本军队处于战争准备状态
再次,扩充军备,加强军事力量日本陆军加紧制订了“军备扩充计划”,改建完成了7个师团6个野战师团,1个近卫师团,现役总兵力达1万人,加上预备役可达0万人海军制订了“八年扩充计划”,针对中国最强大的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着重建造被称为的鹤舞级、大和级主力舰海军的实力很快达到了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达10万多吨
此外,在军费开支,武器装备,情报侦察等方面的军备都得到很大加强
最后,为了争取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战争的支持,日本外务省和军部派出了多股游说组,分赴世界各大强国进行游说,尤其是大力挑唆东方援助计划的收益国家,希望他们与日本一起摆脱中国的经济控制,以战争的方式来一致抵制中国,并且做出保证,一旦战争成功,不侵犯各国的在华利益
ps:这几章交待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可能会令你不爽,但没办法,要打世界大战这是不能不提的,后面还会有希特勒的崛起过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