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闲话隋朝兴亡事 > 第四节 反方

第四节 反方(1/2)

目录
好书推荐: 汉时归 超级高手在花都 史上最后一次穿越 棋人物语 恋爱禁区 暗黑萌战记 一掬残影,念念不忘。 洪荒至凰 超级修仙副本 异界之超级笔记本

尉迟迥所据相州,为北周东部地区的中心。虽然北周统治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支持,来自于关中地区,但相州却是其经济中心之一,且战略地位重要。

尉迟迥联系河北中南部农业经济发达的州郡起兵,对北周构成的威胁是巨大的。

北周面临尉迟迥叛乱的正面战场,形势严峻。

不仅因为尉迟迥所据的相州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还在于另有三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加入了他的阵营。

第一股力量是青州总管尉迟勤,率其所统辖的青、齐、胶、光、莒等州加盟,就有数十万人之众。

青州即以现山东省青州市为中心的,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

而齐(山东省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胶(山东省胶州市,位于位于胶州湾,包括现青岛市)、光(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地区)、莒(今山东省莒县)等州同时起兵,差不多等于半个山东省燃起了烽烟。

这尉迟勤是尉迟迥弟弟的儿子。

尉迟勤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其所居之位,从实权上说,与他的伯父尉迟迥可有一比。

虽然政治军事上,青州不比相州重要,但同为中原腹地,地处平原,且是粮食的主要产区,经济地位与相州不相上下。

这样一位省部级干部,不被人过多提起,大概因为这人是北周的乱臣,而另一方面,是其人品不行。

因是尉迟迥的侄儿,这尉迟常委要办大事,自然想到上阵还需父子兵这个道理,所以派人给尉迟勤送去了一封信,以为就可以搞定。

但是这尉迟勤,刚开始时,一下子弄不清政治方向,却派人,把这封信送去了长安。

这封信是不是到了杨坚手中,不得而知。

因为朝廷竟然很奇怪地,对尉迟勤的举动,不作任何反应。

事情发生变化,大概原因也就在于此。

这尉迟勤等不到朝廷的回复,由此而有另外的想法,是可以想见的。

他尉迟勤与尉迟迥,同用一个复姓,大名中有两个字是相同的,不同于其他单姓氏者。

且他是尉迟迥的侄儿这一点,是跑不了的。

朝廷没有回音,免不了是猜忌他的缘故:因为这封信,反过来看,他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所以说,反了可能会死,不反则肯定要死。

但是,他不该把他的亲伯父卖了。

现在改变主意,再说起这一层亲密的血缘关系,只能以实际行动,向伯父表达:他也认为,上阵还需父子兵。

其实,不用人点破,他这样做,无非是政治上的赌博,押亲大伯一注,胜算还是要大些的。

再说第二股力量司马消难。

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河内温人,即今河南省温县人,字道融。其起兵反对杨坚,是因为他忠于北周宇文氏朝廷。

因为他是在北齐受猜忌后,逃亡到北周的,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

当时北周派达奚武和杨忠两位主要将领,亲自去接应他,可见对他的重视。

知恩图报,也许是他最原始的动机。

还有就是为了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

原先,他司马消难在北齐,地位显赫,却不是腐朽的贵族。

他做官还是得到老百姓拥护的,尽管他对自己的名声,喜欢矫饰,这也许和他出身,曾是游手好闲的公子哥有关。

他的父亲是司马子如,是北齐创始人高欢的好友,当时北齐最有权势的“四贵”之一,官至尚书令,囗才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子如也曾有反复,投靠过北魏末年枭雄尔朱荣。在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开始的,由鲜卑族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将军葛荣领导的叛乱中(史称葛荣之乱),曾受尔朱荣之命,助守过邺城。

当时葛荣引兵围邺城,号称有百万之众,但司马子如能“间行”而入邺城,也就是从小道进入,说明其路径熟悉,而且是冒死前往的。

后尔朱荣引精骑7000人,葛荣恃众轻敌,兵力分散,被尔朱荣出奇兵击败,其本人也被尔朱荣所杀,司马子如因此而进爵为侯。

这司马消难从小就很聪明,但却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看了几本书,就喜欢拿来显派,大概和他的父亲一样,囗才很好的缘故。

不仅如此,更为搞笑的是,他还把多卷的黄纸,也就是当时流行的具有灭虫防蛀功能的高档书写纸,卷在朱轴上,做成经典大部头的样子,摆满房间,让人搞不清他究竟读了多少书。

因为其父为当朝显贵,公子哥儿不做都不行。吃喝有人埋单,而同为游手好闲之徒的那伙人,就喜欢找上门来,就连当时号称“北地三才”的邢子才、魏收、温子升等人,也时常光顾他家的门庭。

这样看来,此人到是没把读书真当回事,因此而多余出来的智力,要是没有浪费,是必然会弄出些名堂来的。

事情果然有应验,这公子哥儿,不多久就做了附马都尉。

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专用于封给附马爷的官,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校级军官,显贵却是当然的。

只是史书上没说,他娶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姐姐,高欢的那位女儿当夫人。

这高欢到是有位没嫁出去的女儿浮阳公主,被列为历史上著名的,违反“皇帝的姑娘不愁嫁”定律的名女人。

而高欢的另两位女儿,长女为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皇后,二女儿太原长公主,则为东魏孝静帝皇后,看来有关这三位,都没这司马消难公子什么事。

也许是因为我们前也遇到过的,由于身份上的原因,不便说得很清楚,那我们在此也就只能略去。

不管怎样说,这对他本人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后来不久,他就做了北豫州刺史,也就是官当到了地级市的市长。

但是,由于家庭关系没搞好,他娶的这位皇帝女儿,这个现在还搞不清姓名的公主,竟然向小舅子高洋告了他的状。

虽说根据一般估计,皇帝不断家务事,但这位高洋皇帝,不同于常人。

该皇帝智商颇高,却是个心理变态者,且常有骇人听闻的疯狂之举。

司马消难平时就小心,因为在这位看起来有精神病的皇帝的手下干活,不知那天这个小舅子会发疯,不认亲戚,让自己死无全尸。

并非危言耸听,这位对**皇族女性有特殊嗜好的人,不止一次手起刀落,杀过好几个胆敢不从女人,而且还要分尸。

宠妃薛氏,就是被他亲自砍下头后,在酒席上当众肢解,取出髀骨,也就是大腿骨,做成琵琶,然后抱着这根白骨弹奏,九分象鬼,剩下一分还是不象人。

这是一位是真疯子无疑。北齐皇帝的**,则是一座血腥十足的疯人院。

如此疯狂病史,在纸上看了,都会好长时间恶心,更不用说亲眼目睹。

不过,让这位司马消难附马,最终决定逃离的,却是另一件更可能会让他惹来杀身之祸的大事:

文宣帝高洋,另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测字。

且从被推选为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有生卒年月可考的二百一十二位皇帝中,为绝无仅有的,最著名的测字皇帝。

而其中最著名的测字案例之一,就是他亲自测出自己的年号“天保”,是“一大人只十”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在位只有十年,最后果然应验。

不过,要说他这位二哥,通过测字测出七弟高涣,弄不好就是黑衣人,故而杀之,到也并不全是真的。

这段编入史籍的奇闻是说,民间传言有江湖术士说,灭亡高姓者是穿着黑衣的人。

于是自从高欢当权以来,皇帝每次出行,都避讳遇见沙门,是因为当时的和尚都穿黑衣。

而这北齐文宣帝有一次到了晋阳,也就是太原,让人骑马传诏,叫其弟上党王高涣,前来朝觐。

不知怎么,在这时,高皇帝想起了前面说的这个忌讳,就问身边的人,什么东西最黑?

这是一个很突兀,也很奇怪的问题。

边上的人知道,这位皇帝喜欢玩脑筋急转弯。

一下子搞不懂,但皇上问话,是必须回答的。

于是有人随囗答到,最黑不过漆了。

没想到,这样一句听起来不起眼的话,却引发了高皇帝的测字兴趣:这“漆”和“七”谐音,由此联系到他的七弟高涣。

于是命令改了,变成命令库真都督,叫破六韩伯升的,带邺城之兵,去抓高涣。

这库真(直)是通常是由鲜卑贵族子弟担任,可世袭的皇家卫队参军,而库真都督,应为卫队队长。

不料,这高涣没等到破六韩队长带人来,听到风声,竟把前来传旨的使者杀了,然后逃跑。

有点奇怪的是,这高涣又是怎么知道,他这位二哥来者不善?

看来也会算。

由于知道高涣是往邺城东边跑了,于是下令全国通辑。

邺城内也进行了好几天的搜捕,搞得全城鸡犬不宁,后来这高涣却是在济州,即今山东省济宁市,被抓获的。

当然,说是测字测出来的,只是一个借囗。

高涣,是高欢最喜欢的小儿子,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力大无比,能扛得起宝鼎,常对身边的人说,书是要读的,但不能只顾读博士,其它的什么都不管,那这人就完了,这也应该是现在大多数读书人的心得。

由此看来,他应该是高欢本人的复制版。

这也可能是他被他二哥所杀的原因之一。

不过,直接原因却是:这高涣,犯过错误。

从性质上来说,这个错误是要命的。

史书上说,高涣曾与常山王高演,领家丁攻打过好几座自家的城池,还率部遂聚众到京城邺下挑衅,案发后,经最高法院审理,文宣帝高洋,只杀了高涣手下,把他本人被驱逐到了边远的上党。

这段历史故事,很是令人费解的。

高涣、高演二王,闲来无聊,玩起打家劫舍的勾当,怎么把自己家的院子当成了拍动作片的影视制作基地?

都多大年龄,还玩这种小孩游戏,让人难以置信。所以还是那句话说得对,书是不能读得太多,更不能轻易相信。

然而这高涣,在此后不久,却立过大功。

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高涣奉他二哥高洋之命,率众护送被梁王萧明回到江南去,这梁朝实际上已被西魏所灭,让萧明回去,是为了扶持傀儡政权。

太尉王僧辩,还有司空陈霸先,是梁朝前皇帝,梁元帝萧绎的旧臣,在建邺,即今天的南京,已推举晋安王萧方智为丞相,正准备筹建流亡政府。

对于战胜国西魏硬塞给他们的傀儡皇帝,当然不予承认。

高涣手持高洋皇帝的诏书,这王僧辩和陈霸先并不理睬。

但上党王高涣大军已到,且再次王僧辩写书信,再说明利害关系。

一来二往,不止一次,没什么效果,于是,这高涣便有了展示其一身武艺的机会。

两军对阵。

这王僧辩派出心腹大将裴之横。

这人身经百战,为太尉王僧辩手下第一位猛将。

却不料这上党王亲自出阵,手起刀落,裴猛将人头落地,江南兵将见了,无不畏惧。

这王僧辩见了,才请求投降,并遣舟舰迎接。

高涣因此威名大振。

在天保八年,高涣还被高洋皇帝封录过尚书事,虽然这在当时,仅只是多数宗室的荣誉名号,如同现在的全国政协副主席。

有如此功劳,上党王高涣就算犯过严重错误,也不至于通过测字,测出来他这老七,就是老“黑”,而把他杀了。

事情的真象,很可能就是因为高老七确实有本事,才性命不保。

高老二会测字,高老七也应该情报工作搞得好,再不就是身边也有会阴阳八卦的术士,料定此番杀身之祸,就会出在邺城西北五里漳河上的紫陌桥。

看来是高洋回到邺城后,才让破六韩伯升去办这事。

破六韩队长刚出城门走不多远,来到紫陌桥头边,就遇上了大力士高涣。

破六韩队长做为皇帝的卫队长,自然也是一身武艺,但遇见了和当初的楚霸王也有一比的高涣,自然不是对手。

破六韩被杀,高涣却逃跑了。

这又是可奇怪的地方:这上党王高涣,文韬武略,不会打这种只管上半截,没有下文的糊涂仗。

但是,说他跑了,也就只能是跑了。

是向东跑的,这一点,和前面的情节连贯起来。

他跑着跑着,前面却遇到一条拦路的河,这一点,也和楚霸王有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是在于,他身后不见追兵,大概因为他是大力士的缘故,没人愿意先上前受死。

他渡过了这条没有说清名字的河。

楚霸王是不肯过江,那条江叫乌江,这一点,也不同。

楚霸王是在江边自刎了,而这上党王,却是从河里爬上岸,遇见了土人。

他一定跑了很远,但应该没跑出国去,因为土人把他抓住,送给了他二哥,高老二。

高老二念在兄弟的名份上,并没有马上杀他,而是把他用铁笼子装了,与永安王高浚,也就是高老三,一同关进了地牢。

而这高老三,是为了什么事,也进来了?

高老二是皇帝,让他进来,并不见得要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但原因总是有的。

要说这高老三,却是一个最让他当皇帝的二哥烦心的人。

此人豪爽有气力,善骑射,虽然喜欢打猎,但聪明宽厚,上上下下的人,对他很敬畏,也很喜欢。

只是在几兄弟年少时,他欺服过高老二。

小时候的高老二,性格懦弱,人长得丑,时常有鼻涕挂在脸上,每次去见老爹高欢,高老三都要对跟在他身边侍奉的人说,把他的鼻涕擦干净。

按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这高老二,是心胸狭隘之人。

且高老二当皇帝,开始干得不错,但后来就变得**,喜欢烂酒如命。

高老三却以当弟的身份劝他,且是一种教训的囗气,话说得难听,什么因酒败德,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此之类的话都说得出来。

兄弟之间,按说也没有什么。

但小肚鸡肠的人,感受不同。

还有就是,这高老二还喜欢赤身**,与宫女嬉戏乱来。高老三当然又看不贯,就又来干涉,并说这不是皇帝干得出来的事,让高老二脸没地方放。

并且还把当时把持朝政的杨遵彦叫来,讽刺他对这种事为什么不劝告皇帝。

高老三这样做,却犯了忌讳。

因为从高欢起,即不允许王爷们与大臣有往来。

这杨遵彦害怕见过高老三的事被发现,就抢先向高老二作了汇报,高老二听后大怒,且不由得骂出囗来:这个小人,真让人难以忍受。

然而这高老三还不识相,对为件事却是不依不饶,回到他的封地,还要不断地上书,耐心地劝告高老二,这当然是在不断地培养出高老二对他的愤恨。

事情不知什么时候,让高老三发现了,当皇帝的高老二,对他的态度恶劣,所以当高老二下诏,让他到京城来时,这高老三终于想明白,这不会是什么好事,于是以有病在身为由,推脱不去。

他这样做,终于给了高老二机会,把愤恨体现在了行动上:派人抓了高老三。

由于高老三在百姓中名声很好,所以几千人哭着为他送行。

而这种情况,其实对高老三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果然,一到京城,高老三就被装进铁笼子。

由此,高老三与高老七汇合,关在了北城地牢下,吃得是溲饭烂菜,自然是苦不堪言。

过了一段时间,这高老二忽视想起了关在地牢中的高老三,就带了人,到地牢看这两兄弟。还让人唱歌跳舞,这是在故意重演他高老三曾劝告他不要干的事。

意思是说,怎么样,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偏要干,你现在牢里,还有什么说的?

不仅如此,还让高老三跟着唱,而这高老三现在变了,因为害怕,声音颤抖、悲凉,高老二见了,心中不觉一阵难受,动了善心,要说这高老三,也没什么大错,打算放了他。

没想到长广王高湛,也就是高老九,说了一句话:猛兽安可出穴?是这话让高老二打消了刚才的念头。

这高老九确实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在高老二之后的之后,做了北齐第四任皇帝,却是有名的绿帽子皇帝。

此时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因为兄弟不和,而是因为他是站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当皇帝的立场上看,这比他有能耐的高老三和高老七,即等同于猛兽。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兄弟自相残杀,可以说是自古少见的。

那牢中的二兄弟,听见高老九说出这样的话,就等于让高老二宣布他们的死刑,就叫他的小名道:步落稽(是一个古代部族的名称,源于匈奴,不知为何取这个怪名),老天爷在天上看着呢!

边上的人听见,都很悲伤。

而这高老二要杀了这两兄弟,竟亲自动手用槊去剌在铁笼中的高老七。

怕杀不死他们,又派壮士刘桃枝,用槊朝铁笼中乱刺,那槊每剌一下,这兄弟二人抓住,就把它折断,同时号哭大呼。

见用兵器杀不死这二人,于是高老二就命人向铁笼中投火把和木材,把二人活活烧死,然后又填以石土。

后来这二人尸体被挖出,皮肤和毛发都没有了,尸体烧得象黑色的木炭,天下为之痛心。

而这高老二,还把自己的妃子陆氏和李氏,分别送给执行死刑的两个刽子手刘郁捷和冯文洛

正因为发生了上面这段插曲,竟莫明其妙地让司马消难受到牵连。

牵连来自于上党王高涣。

他当初刚刚逃跑,还没有被抓住时,就有朝中人士议论,说是这上党王逃叛,看起来很象上奔成皋而去的。

说这话的,是御史中丞(监察部常务副部长)毕义云。

因为这人与司马消难的堂弟司马子瑞有矛盾。

毕义云年轻的时候,当过拦路抢劫的土匪,到了晚年,才当官的,看来有点象疯人院的北齐朝迁,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在高欢当丞相时,说这人很称职。

但他却因旧习不改,当了高官,却仍然与地方官勾结,重操旧业,且打劫所获财物很多,因此面被告发,但高欢认为这人性格严酷,能办事,就说这些告发他的事是伪造的,其他的人敢怒骂不敢言。

而这位毕老大,却不放过那些告发他的人,有好几位检举过他的官吏,都被他编个什么罪名杀了,所以这家伙的“威名”日盛。

在高欢受禅让当了北齐皇帝后,这人干起弹劾他人之事来,却能出手不顾对官大官小,是不是公爵候爷。

在他升任最高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后,做这种事就更狠,所以积怨甚多。

因此告他的人很多,尚书左丞(四品,副部长级)司马子瑞,也奏请弹劾此人,但效果仅只是让毕老大被处以罚金,官是照样当。

正因为有以上缘由,这毕某就借机报仇,派御史(地厅级监督官)张子阶,到北豫州地面,搞起捕风捉影的事来。

而这张子阶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司马消难的家人抓了起来。

司马消难知道后,感到灾祸降头,于是派他的亲信中兵参军裴藻(中兵参军即卫戍部队参谋),谎称有私事请假,然后抄小路进入潼关,请求向北周投降,并愿意将北豫州及其所管辖的郡县,做为见面礼奉送。

这应该是凡行此路者必守的规矩。

北周晋公宇文护闻知此情后,对得到这笔意外之财,喜出望外,于是派遣达奚武、杨忠去迎接。

这达奚武是柱国、杨忠是大将军,即北周的正副元帅。

二人亲自出马,带了5000士兵,从小道进入,一路快马奔驰,深入北齐境内五百里,并前后三次派人先去给司马兄报信,可见急如星火,生怕送到嘴边的这块肉给弄丢了。

但是,这信使却有去无回,不仅是信送到了没有不知道,而且事情很可能有变。

达奚武和杨忠带人到了离虎牢三十里的地方时,达奚武时觉得不对劲,准备放弃,打道回府。

这时杨忠说,往前走,可能会死,但往后退,则不可能活。

于是,杨忠独自带了千余骑,借着夜色,来到齐镇(即虎牢,此处是齐国之镇的意思)城下。

只见这虎牢城,果然名不虚传:四面皆是悬崖峭壁,老虎进去,也应该出不来。

这时却听见响起了一片敲梆子的声音,看来城内的确有变,且早已作好了战斗准备。

武柱国赶来,见此情景,只带了数百骑向西逃跑。

但杨忠却很镇定,命令剩下的人马不准动。自己待那城门自动打开,看起来也许是诱兵之计,却顾不了许多,冒险进入。

杨忠显得很从容,缓缓而入,并派人去把武柱国召呼回来。

这齐镇果然有城守将领伏敬远,率领了二千人,守在东城,并举烽火警告。

看来打开城门,想学诸葛亮搞空城计,又不太象。

所以杨忠的判断,很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修仙不易,柳愚卖艺 开局摆摊卖盲盒,开出仙王裹尸布 末法: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修仙者 仙子放下矜持,择日就能飞升! 师尊,我真没想过当逆徒 蓝星玩家太激进,催我登基称帝 趁仙子们弱小,忽悠她们当道侣 万倍返还,年迈的我去当舔狗 封神:这个帝辛不对劲 日不落领主:从手搓军舰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