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太原黄氏 中(2/2)
黄盛心中一动,便径自走了过去在她身边坐下,云娘一惊,正要起身时却被黄盛拉住,随后便凑在她耳边悄悄的说了几句话,就见云娘脸上的表情好似冰雪见了骄阳一般立时化作了春晖:“当真?”
“比真金还真!”黄盛面露笑意,郑重点头。
不过半日,车队便进了太原府。
黄氏族亲在城外十里就摆出了迎接的仪仗,并且是规制颇高的郡主仪仗。毕竟,比起黄盛的五品朝议大夫而言,皇帝亲自诰命册封的郡主自然要高多了。这迎接郡主鸾驾的仪式虽然有懂行的宫人全程指导,却也费了不少功夫,直到一名身穿五品武官袍服的老者领着一百多号男丁跪拜迎驾,才算是走完了全部过场。
老者姓黄名瑞,正是黄盛的三堂伯,太原府的守备将军。按血脉亲疏,这三堂伯系黄盛太爷爷那一辈分出的支脉,现如今已经变成了太原黄氏的主脉,而在族谱上原为嫡系的黄盛一脉,此时自然变作了支脉。
这守备将军虽然也属于五品,但手下掌握的却并非是大唐的正规军,唐朝的军制并不复杂,总共也就是禁军、卫军、边军和府兵四个部分,禁军隶属中央自不必说,卫军是朝廷从府兵中选拔善战者组成的野战部队,边军则相当于现代的世袭边防军,府兵为各地守备部队和卫军的后备兵源,都属常备军。
根据黄盛所了解的信息,他的这位三堂伯眼下虽是太原府的守备将军,但实际上手中所掌握的府兵也不过一千五百人。当然,这也与太原府的行政区域划分有关,此时的太原府也和长安一样,还有另外的行政称谓,那就是:北京!
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颁诏:“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此为太原建府之始。这时的北都太原府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唐玄宗则在天宝元年(742年)改北都为北京。太原从此称为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三京”,进入唐代全盛时期。太原府治晋阳(太原市西南汾水东岸),下辖十四县:太原、晋阳、榆次、阳曲、盂县、寿阳、乐平、太谷、祁县、文水、交城、清源、芦川、广阳。
所以,此时的太原又如长安一般,即如长安那般有长安府,又有京兆府,这就好比后世的省会城市,既有市政府又有省政府。而黄瑞这个守备将军手中掌握乃是隶属太原府的一千五百名府兵,同时在太原府所属的北京府还驻扎有隶属大唐皇室的一万八千人的禁军部队。
“微臣太原府守备黄瑞,参见昌盛郡主!”黄瑞一撩身上的明光铠下摆,领着近百名黄氏族人,郑重见礼。
此时的朱云娘,自然已不是昔日的一介臣女,早有了郡主气度,当下便按照宫廷礼节应对。走完了过场,黄瑞请了朱云娘再次登车直入太原府,进了城中的守备府邸。
待郡主的车驾入了城后,在后队扶灵而行的四娘这才扬声嚎哭,自有黄氏族人引着载有黄盛祖父祖母及父亲三人灵柩的车队入了城外的黄氏墓园,等待择日重新安葬。
这随后的各种应酬,自然是纷至沓来,幸好黄盛有以小卖小的优势,而云娘与四娘属于妇道人家,也不易抛头露面,所以各种杂事都由叔父黄俊出面挡了下来。黄盛也难得落个清闲,每日除了琢磨文殊尊者给他的天规天条找找空子,就是与身在长安住持大局的长乐翁、老尼莫和紫衫等人开视频会议。
就这样过了十数日,转眼便已经是八月初八,眼瞧着马上就是中秋节,黄俊这一日再次领了三位堂兄前来拜访,相邀黄盛一家出城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