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中兴路 > 第二百零一章 兵力估算与选拔

第二百零一章 兵力估算与选拔(2/2)

目录
好书推荐: 漫威之冥王神话 位面拯救系统 我穿越的世界才不会末世 混沌异变 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 重生之火遍全球 传奇大编辑 喜剧大世界 星主天下 仙侠春天

可以庆幸的是,虽然此时京城的防守还处于险象环生的危机之中,力量的对比看起来并不是十分有利。然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远远没有民国时代革命那样恶劣。把这个时候晚明的整个东方统治阶级卖了,恐怕也搞不出依托五亿人口的全面军阀化外加近代军事影响传入带来的二百万上千个团的堪战野战兵力,并且让这些野战兵力还都具备如同抗战内战蒋军及其他军阀普通部队那样三五成级别的伤亡承受力。

中国的古代历史上,也从来不曾出现过二百万人普遍堪战的情况,即便是战国后期,同一时间段往往也不过那么一两个大国的动员兵还算勉强堪战罢了。

这个时代还没有无线电,还没有清朝的时候人口扩散,李自成率领几千精兵可以安心的在深山老林里练兵,神出鬼没的想打哪儿就打哪儿。而在航空兵侦查、有线电报网、军用团以内的无线电广泛普及的“黄金十年”这根本都是无法想象的。

萧轩也曾经大致的以历史上的战例乃至自己了解过的一些情况认真的推算过:从有关的一些战斗详报和一些大拿提供的军史资料来看,就算武器配置差距不大,苏区时代的一般革命军队野战力量相比普通蒋军及二流军阀也应该有五倍左右的弹药火力差距。解放战争才因为种种原因缩小到对手一半左右的炮弹或火力。如果不是扩军发展中的兑水部队和对方碰,而是真正合格的野战主力,一倍兵力可以和七倍兵力的对手势均力敌,如苏中七战七捷或鄂豫皖第三次反围剿,最差,也是一倍兵力可以和三倍兵力的敌手势均力敌。如豫中之战前的华东。如果自身在武器装备火力方面不仅没有劣势,反而相比对方的平均线占有一定上风,那么原本集中三倍兵力才能打的歼灭战会变成一半或者更少的兵力就能打了。战略上以一敌七就会变成以一敌三十五,如果在训练和武装上相比对方的平均线占有很大优势。以一敌百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算起来,一千五百人左右的团规模的革命化军队,足够在这个时候的东方起到足够的战略作用了。如果有五千精兵,横扫天下都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个年代,这其实也并非如何的匪夷所思或不可能。十七世纪的古斯塔夫核心精锐不过几千精锐步兵而已,而纵横东欧的波立联邦所依靠的波兰翼骑兵也不过几十个核心联队四五千左右总人数而已。一破几十到百级别的战例虽然罕见,但也并非完全不存在。

当然,这些都是以理想化的情况来估计。为了在不算太长的时间内达到精益求精的至少营团规模的革命化新型军队。在兵源的选拔准备方面萧轩当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仅仅是山东过来的那些新移民中,就有几万份思想汇报让数千人的教导旅官兵中的千余骨干们花费了不少时间才完成了多个层次的甄别。最终从家庭出身、身体状况、个人经历选拔出了要求最为苛刻的一百名“种子新兵”

这一百名“种子新兵”不仅要求丧父丧母没有太大的家族牵绊,还必须有过严重的个人不良经历,正所谓“苦大仇深”。在社会矛盾远比民国突出的多的晚明,最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根红苗正、苦大仇深的人了。因此仅仅是这些标准也不够,还必须在身体上也没有太大毛病,并且在之前的作战中也表现比较突出才行。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不花费太大时间浪费在扫盲上,这些人还都必须是之前的“拼音扫盲”中成果比较巩固的人。这几个条件累乘起来,也的确达到了“千里挑一”的效果。选拔出了一百名疾病丛生的驻印军都未必能够相提并论的一百三十名骨干兵源,新式军队的建设也就这样走上了正轨。。。

目录
新书推荐: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