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借徐庶,引玄德(2/2)
徐庶心中忧恐。
又过了一段日子,在曹操的安排下,一封“家书”成功到达了神色憔悴的徐庶手中。
徐庶细看内容,顿时只感字字扎心,句句穿肠,纵然男儿有泪不轻弹,在此刻也控制不住地泪如泉涌。
当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矛盾揪心,煎熬无比,鸡鸣破晓之时,徐庶竟已两鬓斑白。
忠孝不能两全,徐庶深知这个道理,只能做到尽力弥补,于是又去求见刘备。
刘备见徐庶形貌突然变得憔悴枯瘦,大惊失色。
徐庶细说原委,并将“家书”交给刘备。
刘备这才得知,原来徐母已被曹操所擒,若想救人,徐庶必须亲赴许都效力。
徐庶若去,新野顿失一大助力,刘备忧惧在心,急问:“元直打算……打算如何应对?”
徐庶面带愧色,抱拳说道:“当初我投靠主公,本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负此身学识,无奈天不从人愿。”
说罢,长叹一声。
刘备眉头一皱。
徐庶继续说道:“时势不在我,非我所愿也。忠孝难两全,非我所能也。徐庶此生,最大的愧疚就是不能长伴母亲左右。如今母亲身陷囹圄,更是我的罪过。身为人子,若是不能一尽孝道,怎配为人?”
刘备眉头紧锁,藏于袖中的双拳握得紧紧。
徐庶又说道:“我思来想去,无奈之下,只能……只能亲赴许都,求曹操放人。望主公成全。”
说完,郑重朝刘备一拜。
刘备欲言又止,静默了片刻,才开口:“若这是一个圈套,元直又该如何?”
徐庶眼眶含泪,说道:“母亲有难,就算前方是刀山火海,就算舍掉此命,又有何妨?望主公成全!”
随即,再度朝郑重朝刘备敬拜。
刘备心脏一阵疼痛,后退两步,快速用手揪住胸口,转身背对徐庶,说道:“元直……元直莫急。容我……考虑一段时间吧。”
徐庶叹息一声,抱拳说道:“时间不能等人,是我让主公为难了。”
刘备抬起头,对天叹息,良久无语。
夜里,刘备私下召集一班谋士商论徐庶之事。
谋士纷纷进言。
“曹操此人,奸雄也。徐庶此去,凶多吉少。曹操麾下文臣武将甚多,就算得不到徐庶,也没什么损失。但主公若失了徐庶,如鱼缺水,危害极大。望主公三思,不可放走徐庶。”
此言说出了刘备的心声。
“徐庶之才,足可帮助主公争霸诸侯。主公不如先留住徐庶,静观许都情况变化。曹操见徐庶迟迟不来,若是怒而杀掉徐母,那么徐庶必会与曹操不共戴天。到那时,主公就可以得到徐庶的全力相助了。”
刘备眉头一皱,心中矛盾,摇摇头。
“乱世之中,人才难得,更何况是大才。主公为求霸业,岂能让曹操得到徐庶?若是到了万不得已,主公不如杀之。”
刘备心中一紧,急忙摆摆手,正色道:“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也。我以仁义而立,岂能学曹操奸雄之流?”
说完,却也在心里感叹:“唉……以仁义起家,却也为仁义所累。”
末了,忧愁叹气,说道:“罢了,罢了……就让徐庶去吧。”
这时,孙乾站了出来,抱拳说道:“主公,我有一言想说。”
“请说。”
孙乾说道:“徐庶绝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算要离开,也会负起责任,帮主公想好后路。主公不妨在他离开之前,郑重地问一下他未来该如何应对。”
刘备忧愁稍减,说道:“此言甚有道理。”
徐庶离去已成定局。
告别宴之后,刘备亲自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
刘备说道:“先生若去,我遇大事,该向何人求教啊?”
徐庶说道:“主公勿忧。离去之前,我已为主公想好了对策。襄阳多俊杰,胜过我的大有人在,就让我为主公献上最后一策。襄阳境内,有一隐士,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徐庶不才,向主公推荐此人。”
刘备说道:“不知孔明此人才学如何?”
徐庶说道:“此人有安邦定国之才,可比周之吕望、汉之张良。主公若求得孔明出山,何愁大事不成?”
刘备微微一惊:“世间真有此奇才?”
徐庶抱拳说道:“徐庶临行之言,句句肺腑,望主公深信不疑。若得孔明相助,主公他日必能成就霸业。”
刘备见徐庶如此推崇孔明,心中已然信了几分,说道:“元直乃我之良师,我岂会不信?”
徐庶点点头,随后叹息一声,恭敬地拜了拜刘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徐庶……拜别了。”
说完,眼眶含泪,快速转身上马,扬鞭而去。
刘备挽留不住,眼见徐庶身影越去越远,完全消失,终是失了一大国士。
正是:徐庶一心荐贤才,不知孔明用意深。假使长留皇叔营,蜀汉大业元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