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窦娥冤》(2/2)
窦娥是这部悲剧的主人公,她的悲剧是由官府的黑白不分、草菅人命和泼皮恶霸造成的。她的孝顺和贞节把她推向了刑场,而她潜伏着的反抗精神,也在被逼迫中渐渐苏醒,最后在临刑前得到爆发,完成了窦娥这个悲剧人物的光辉形象。
其中第三折是全剧的最*。窦娥竞争到底、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在这里大放异彩。关汉卿用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巨笔,极力描写行刑之后浮云蔽日,悲风怒吼,白雪纷飞,掩埋了窦娥的躯体,素练高挂,晶莹的鲜血飞溅其上。一片浓重沉郁的悲剧气氛,突出了窦娥悲愤莫名的情绪,也体现了作者的用意:对不平的世道,必须坚决地抗争。窦娥身上表现出来的反抗性,是时代最强音的反映。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题材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干宝《搜神记》之《东海孝妇》及《太平御览》之邹衍下狱的故事,写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窦娥的悲剧,无可诉告,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六月飞雪”的奇异现象,已经超越了自然界的反常状态的意义,而成为近千年来人们心目中自然对于人的回应的有力证据。最后,作者加了个“光明的尾巴”,依然是“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其作品表现的摄人心魄的悲剧力量,使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王国维语),窦娥也成为冤屈的象征与代名词,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词曲如繁弦促调,风雨骤集,神情悲悼,试看下面最著名的一段: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铮铮珠玉,惊天动地,明评天地,实抨人心,读之者,敢不思之?
相关链接
窦娥这个悲剧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
《窦娥冤》是一部以诉讼勘狱为题材的作品。但是,它与其它的“公案戏不同”,它不是以平冤的清官为主要人物,而是把冤狱的受害者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描写她无辜蒙冤受屈及其对冤狱的不平和抗争,从而塑造了窦娥这个感天动地的悲剧形象。剧本所塑造的窦娥这一形象有其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窦娥一生的悲剧遭遇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大被压迫妇女悲苦命运的典型概括,窦娥悲惨的遭遇和对冤狱的不平与抗争,表现了被压迫人民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和反抗精神以及有冤必伸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