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家》(2/2)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瑞珏对他十分体贴,但觉新总不能忘情于梅。不久,梅也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在家。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老太爷严禁觉慧外出,并责成觉新严加管束,但觉慧仍活动如故,又与同学合办《黎明报》,向封建势力和军阀宣战,从而和老太爷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由于战乱,老太爷的外孙女琴小姐偕梅表姐来高家避难。觉新与梅不期重逢,百感交集,相对呜咽。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鸣凤也以心相许,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相爱已久,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开始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到上海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觉新,这是巴金为中国新文学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所谓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普遍性的悲剧。这一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说来,是具有很大的概括力的。
《家》不仅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家》以后,巴金又写出了《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和第三部《秋》,继续描写高家大院中堕落腐朽力量与青春新生力量的冲突。完成了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的系列创作。
《家》也是《激流三部曲》中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五四”以后十多年的新文*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有影响的优秀长篇小说却还是寥若晨星。《家》的出现是新文学史的一块丰碑,轰动了整个文坛。1931年在上海《时报》上以《激流》的名字连载发表,后来由开明书店印成单行本,仅解放前就先后出过三十多版,销行数十万册;解放后,至1958年仅北京一地就印行了十五次。它还曾先后被改编拍摄成电影,改编成话剧、越剧等,受到了更广大的观众的热烈欢迎。它的影响至今仍很深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