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二章 爱心屋(1)(1/2)
爱心屋(1)
爱心屋的第一次聚会,是以晨露讲述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开始的。[]
她不是手握权柄的国王,也不是富可敌国的总裁,她不是貌若天仙的演员,也不是万人痴迷的球星,她不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也不是聪明绝顶的天才。她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
1997年9月,当她去世的噩耗传来,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而流下哀伤的眼泪。
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所著的(活着就是爱)一书的中文版刚刚出版,在其中的默想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给予,自由地爱,直至它受到创伤。”正是缘于这样的信仰,她从她的家乡――马其顿一个偏僻的乡村,来到遥远的印度,来到被尼赫鲁哀叹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这本是两个相隔千山万水的地方,特蕾莎修女的足迹却将它们联结起来。
那一年,她刚好18岁,还是如花似玉的好年纪。
从此以后,她为印度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也是一件神圣的事业,但是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身于印度上层社会的女子,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光。
她走出修道院的高墙,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在那里,有病的人无人照顾,孤独的男人和女人躺在街头等死,成百上千失去父母的儿童四处游逛。无人照看。就是在这些人中间,她感到了工作的召唤,决定在与他们每天的接触中度过自己的余生。于是,她把贵族女子学校和被保护起来的修女世界留在了身后。
1948年,特蕾莎修女得到教会的允许,终于换下修道院的制服,换上便宜的印度莎丽服。在经过紧张的护理培训后,她开始了特殊的工作,从此这一工作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并将被后人永远继承下去。
在街头,这个瘦小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让他们含着微笑离开这个残酷的世界。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战争中炸断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蛀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素无华,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比尔&:#8226:盖茨和李嘉诚更富有,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她用生命演绎了信仰:热爱人的生命、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人的尊严。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参与了她的“慈善传教士”活动,数以万计的人从这个修道会的社会福利和救援工作中受益。尽管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印度和孟加拉国,但她的足迹遍布全世界,既包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也包括非洲、俄罗斯和中国。
1978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