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湖畔论政(2/2)
李定国这才知道眼前这些人是在书院散学后仍然流连不去的学子。忙了作了一揖道:“阊门李安邦见过诸位仁兄。”
礼毕,就大步走了过去。身后众人也不去理会他,径直向拿排竹舍而去。
“方才听两位仁兄所论,安邦有感而,不知诸位可否指教一二?”李定国趁了这个时候,哪里有不继续被自己打断的话题,借机影响这一批人的?
众人都还了礼纷纷而做出专神聆听的姿态来。
“方才闻桑南兄有云:大明之所以有今日之祸,根源在百姓本性懒惰,表现在流寇与满清内外的祸患上。又闻子龙兄有云:民本不懒惰,弊端在于民脂民膏集于贵胄、财阀之加,在于民无地可种。安邦深意味然却觉尚未圆满。”
李定国见众人都露出感兴趣的样子来,笑了笑又道:“大明开国初年有民四千万,万历年有九千万。各位,民以食为天,禾苗嫁桑来于图,人口增长则土地应该相应增长才能满足民生需要。这是土地问题之其一。”
众书生、学子待他话音一停纷纷开始交头接耳了。这番话可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的!奇论、妙论,开思想风气之先了!人口增长与土地增长相适应这个论调,不就意味着大明的国土应该增长吗?
“其二,奈何土地有限,也不如生灵般可以从小到大,由少至多。拿,可以考虑增加地亩之产出。兴修水利、改用良种、倡导农学,这本应该是大明王朝之为政根本之一。然而,洪武、永乐年间兴修的水利早已经荒驰,却未见朝廷斥资维护整理,只以地方之力维护水利,实不足以让农事兴旺、产出增加以应人口增长之需。再看农学,世间读书人有多少在读故论今经以谋仕途展,有多少在读《农政》,事稼桑、考水利?(手机小说网ap.)风气也!治学之风气如此乃朝廷之失策。学子只知空谈治国之策往往引经据典,却不知国之根本在于民、民之根本在于衣食住行、衣食之根本在于土地,扩大土地也好,善用土地也罢,不事农桑者又何来良策呢?”
“对!学以致用方为学,学而无用,空谈济世,不及根本正式学风所致,正是学子以私利为重而朝廷治学无方使然!”那叫“子龙”的鼓掌失声道,眼光无比热切的看着身材高大、神采奕奕的李定国。
李定国点头向他笑了笑,又扫视了众人一遍后重新整了整嗓子道:“其三,治国之道犹如治家,量入为出、调剂地方、平衡万民之利益才是正途。然自分封藩王始,皇家以一家之利益为国家之利益,兼并土地、广占良田,动辄千顷万顷以计之;上行下效,皇家如此,百官自然不遑多让,如此经年累月,还有多少土地在百姓手中?!方才子龙兄言道河南土地兼并之列,难道江南没有?只是江南风调雨顺,田亩产出较多而已,土地矛盾尚未激化。然如此下去,终有一日民变将生!中华自有秦一来,皇朝几度更迭兴废,以土地、流民之事而起者十之**。秦有陈胜、吴广领民起义,方有刘邦以亭长小吏成就天下,创立大汉;汉有黄巾之乱起于流民,才有天下三分而归晋;华夏南北而分,分久必合才有隋,炀帝盘剥百姓、穷尽国力征高丽、兴运河,才有山东知事郎之‘无向辽东浪死歌’,才有万民以雄长揭竿而起,才有李渊父子借天下群雄之乱以唐代隋。唐末,则有王仙芝、黄巢领流民而其;到得元末,红巾军不也是流民吗?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应运而起。”
李定国顿了顿,稍微缓解了些口干舌燥之感。
“反观之,汉有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才得武帝之功,唐有均田制才得贞观之盛,大明有洪武、永乐重视农耕才有永乐盛世。由此可知土地乃国之根本,以家为国,国、家部分,则为当今天下大乱之肇始!再观之,先帝创业而后住守成,再次享受,再次奢靡,已成皇家演变之规律。为何?诸位,安邦闻开国之马皇后登位为国母后还亲自纺织,闻太祖皇帝戎马一生百战浴血,当今呢?空谈中兴而不切实际,空作榜样而不动国家弊端之根本,能中兴乎?”
这两句话可就出格了,顿时众人做声不得,你看我我看你,眼神里都带着担心。这西厂、锦衣卫的特务可是无孔不入的,谁也不敢保证身边那位“仁兄”就一定跟厂卫没有关系。
李定国哪里肯就这样住嘴的,他看出大家的担心,那不又是一个话题了吗?
“唐,有太宗开颜路广纳谏,辩而施行之。明,则广设厂卫监控民言,而当今却屡旨要求百官进言,可谓自相矛盾!安邦想请问诸位一句,求学求知何用?”
“安邦兴国!”众人多数都这样回答道,少数有不同者,也是字词上的差距。
李定国左右看了看,笑道:“这国家是何人所有?”
这个问题是不能指望答案的,于是李定国说:“是万民所有,是百姓所有。百姓以税赋供养皇家、朝廷、百官、军队,目的何在?求得安居乐业而已,这个小小的要求不能办到,百姓会如何想?如何做?天下之乱,乱在百姓无处可活,诸位岂不知西北百姓有‘饿死是死,为贼也是死,惟贼可多活几日耳!’之语?安邦兴国不是为一家皇朝效力,而是为万万百姓谋求安居乐业。如此,则学而有益、论而有据也!”
“安邦兄,可有良策解我万民之困,解国家边关之危?”
李定国一看,是那位“桑南兄”红着脸提出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