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陈琳劝降:臧洪杀妾飨士(1/2)
《三国志·臧洪传》记载:(袁)绍兴兵围之(臧洪)。
对于袁绍的行为,其实也很好理解。
臧洪的官是他封的,地盘是他给的,只因为他赏识臧洪,但是现在臧洪因为张超的缘故,居然不听他号令,自树旗帜,形同国中之国,这等于在袁绍的心腹之处插了一刀,以袁绍的性格,是绝对不可能容忍这种背叛的。
所以袁绍的反应很直接,就是兴兵攻打臧洪。
我前文说过,袁绍是比较迷信武力的,事实上对袁绍来说,此时他对臧洪还是占据主动地位的,虽然臧洪跟他断绝了来往,仿佛是背叛了他,但是如果他不这么蛮干,派人去召见臧洪,或者自己到臧洪的地盘上去,以臧洪的性格,大概会像韩信那样被他生擒。
但是袁绍没有,他选择了最下的下策,派兵攻城,这样,就把臧洪完全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袁绍攻打臧洪很快就攻下来,那也还好,臧洪如果就此战死,袁绍还可以编造些谎言把这件事情压下去,如果俘虏了臧洪,把他免职或者囚禁也就罢了。
但是臧洪这个人的军事能力相当惊人,袁绍围城攻打,居然打了几年没有打下来,史载“历年不下”。
以袁绍的实力去打臧洪一座孤城,打了几年没有打下来,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可能。
第1,臧洪的个人军事能力的确很突出,尤其擅长守城,就像明末将领袁崇焕那样,一座宁远城硬是让清朝三主没进去。但是这一条比较可疑,因为袁崇焕有关锦防线,有后方大明的人力、物力支持,而臧洪坐守孤城,真打的话他肯定守不了几年。
第2个原因,那就是袁绍出兵之后有些后悔了,他在内心深处,或者和臧洪并不太贴心,但是也不想真的把臧洪这样的天下名士杀掉,所以也没用心攻打,或者说袁绍此时还被其他事情缠住,比如跟公孙瓒的战争等等。
这两个原因都有可能,而且可能是综合到一起,才导致了袁绍围攻臧洪几年没拿下来。
这时候袁绍才想到招降的计策,他派了一个人给臧洪写信,史载“喻以祸福,责以恩义,”劝他归降,这个人是陈琳,字孔璋。
这个人也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前面有几次出场,而且干的都是大事,第一件是在檄文里骂曹操的爸爸曹嵩贪污;第二次是骂何进不该召董卓等四方猛将入京。
前文我们说过一些名士,蔡邕、何颙和边让、孔融,如果这样算的话,这个陈琳绝对可以排在汉末三国名士的前十名,事实上他本人就是“建安七子”之一。
最让陈琳成名的,还是他给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基本上把曹操祖宗八代骂了个遍,还说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人家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陈琳这篇檄文基本上把曹操从根子上否定了,而且边让事件,也是经过他的檄文更加广为人知。
历史上有两个战争檄文比较有名,第二个是骆宾王骂武则天的檄文,里面有“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和“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名句;第一个就是陈琳骂曹操的檄文,可见陈琳的才学是何等骄人。
当然,陈琳能在何进、袁绍和后来甚至在曹操那里都能一直做官,可见此人也甚有心机,而且还比较圆滑。
而袁绍派陈琳来劝降臧洪,除了陈琳和臧洪都是名士之外,还可能因为臧洪和陈琳有些亲戚,这个在臧洪答陈琳的书信时有提及:“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
既然提到“婚姻之义”那么陈琳和臧洪极有可能是亲家,或者有某种亲戚关系。
同时,也正是陈琳的劝降,惹出了臧洪的一篇长达1386字(我用文档统计的,包含标点)的回信。
在陈寿的年代,虽然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史书上的记事都非常简略,而《三国志》和《后汉书》同时全文一字不落收录了臧洪的这一封信,我只能说,历史学家那是真看得起臧洪。
这封信太长,我就上最后一段吧:
“行矣孔璋!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授命于君亲;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本同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这一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说,陈琳老兄你还是走吧,你呢还到袁绍手下去获取名利吧,我臧洪就把这条命还给君亲;你呢选择投靠袁绍,我却在长安就成名了。你说我死了的话名声也就没有了,我却笑你虽然还活着,但也没有名声。算了吧,我们出发点本来相同,没想到分歧却这么大,各自努力吧,我言尽于此。
臧洪的这封信太长,结尾那几句很有意思,所以我列举了,其实信中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臧洪在这封信里屡次提到袁绍并没有志在匡复汉室,只是谋求私利,所以臧洪并不认为他现在的地盘是袁绍给的,而认为自己是汉臣;虽然名义上称袁绍是“主人”,但是认为袁绍的种种作为是对汉朝不忠,所以他反抗袁绍是正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