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权力真空:王允执掌大权(2/2)
但是蔡邕和很多文人一样,却因为卷入自己并不熟悉的政治而惨淡收场。
而对蔡邕来说,他在晚年便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和董卓走得太近,或者直接说,他成了董卓的御用文人。
如前文所述,蔡邕作为当时文坛领袖,是不想与董卓这样的粗俗武人同流合污的,直到董卓说出“我能族人”这样的恐吓之词,才让蔡邕不得已去做董卓封的官。
而董卓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对蔡邕又格外重用,达到了“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这样的地步,可以说,蔡邕升官的速度可比坐火箭。
不仅如此,《后汉书·蔡邕列传》还记载: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在百官宴会上董卓让蔡邕又是弹琴,又是赋诗,可以说出尽了风头。
既然领导如此重用,那中国古代向来讲究“士为知己者死”,于是蔡邕也就真把自己当成了董卓的人,在诗里多次对董卓进行劝谏,当然,董卓要么就是听不懂,要么就是不愿听,仍然我行我素,但他不听归不听,却仍然非常喜欢蔡邕。
在这种情况下,蔡邕再一次想到辞官归隐,但是在辞官之前,他找了一个人来商量,这个人是他的堂弟蔡谷。
蔡邕对蔡谷说,“董卓这个人性格刚硬而喜欢乱来,估计早晚会出事,我想跑去山东,如果路太远了,那我们先跑出长安,怎么样?”
蔡谷想了想,表示反对,理由是:“哥哥您名声太大了,样子也太帅,每次出行都招来满大街的粉丝,想要逃跑隐居,不是也太难了吗?”
于是蔡邕也就作罢。
从蔡邕和蔡谷的对话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1,蔡邕的性格偏于柔弱,遇到大事不大果断,所以董卓一威胁他就来当官了,而想要离开还要找人商量。
第2,他堂弟蔡谷的理由是扯淡,因为再是名人,逃到山疙瘩里也不一定有粉丝来追,那时狗仔队又不多,那王允、卢植也是大名士,他们怎么就能跑路呢?!
所以蔡谷反对的理由也无非是现在董卓如此重用蔡邕,他作为蔡邕的弟弟也能捞些好处,而蔡邕之所以听从他弟弟的话,未必就真舍得下荣华富贵。
在陆游的诗里,所描述的故事其实是后人借了蔡邕的名头所编的一出叫《赵贞女》的戏。
据了解,《赵贞女》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蔡邕应举,中了状元。之后,他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蔡邕的妻子赵贞女在家独撑门户,赡养公、婆,行孝道。公、婆死后,赵贞女剪发买葬,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但蔡邕不肯相认,而且放马把他的妻子踹死。最后天神震怒,雷打蔡邕。整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虽然这个故事里对蔡邕的描写基本等于科幻,但是也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出蔡邕的内心还是有些舍不得富贵的。
但是公正地说,这无损于蔡邕的形像,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想贫贱,生活有质量一些有品位一些总是好的。
再说,蔡邕成为董卓的宠臣,也是想多劝劝董卓让他不要做那么多坏事的。
在我看来,董卓没有将坏事做绝,很大程度上就是有蔡邕在身边。
比如董卓要杀卢植时,蔡邕挺身相劝,这才使公孙瓒和刘备的师父免于一死;
在董卓的部下想给董卓加尊号“尚父”时,也是蔡邕劝服董卓放弃此举;
比如有一次地震了,董卓问蔡邕是什么原因,蔡邕就说是因为董卓太过放肆才导致的,因为在春天祭祀时,董卓乘坐了皇帝才能坐的龙车。于是董卓就换乘皂盖车。
这些事情有大有小,总之一句话,都是引领着董卓朝良臣忠臣的道路上走。
如此说来,像王允、郑泰、黄琬这一帮人能先后执掌大权,未必就没有蔡邕在前后帮忙说好话的原因。
所以在我看来,蔡邕前前后后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没有什么是值得大加指责的。
当然,王允并不这么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