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同室操戈:王允擅杀蔡邕(2/2)
蔡邕闻董卓之死而叹息,说白了,这是他表达个人情绪的自由,何况他还没说什么为董卓辩解的话,就是说了,放到现在,也仍然是参政议政的自由。怎么就因为叹口气就被王允上纲上线还要逮捕治罪处死呢?!
就算在古代中国,谈法律程序有些不着边际,蔡邕犯的也谈不上什么罪,要知道,在李世民杀了他哥哥弟弟之后,魏征还说一句什么太子要听我的话,根本就没有现在的祸事,李世民也没拿魏征怎么样。
一句话,蔡邕的事,遇到99%的人,都不至于死。
但很不幸,王允就是那个1%,因为我们前文说过,王允这种人,是能把小事搅成大事,容易脑子发热满口仁义道德动不动就以死相逼的怪胎。
我们说过,蔡邕不是一个硬骨头的人,现在得罪了王允,也知道大事不好,于是向王允低了头认了错,并且乞求在脸上刻字,把脚砍掉,只求保得一命,像太史公司马迁一样写成汉史。
而且当朝的很多官员也觉得王允做事不大靠谱,纷纷向王允求情。
按说蔡邕的认罪态度不可谓不真诚良好,满朝官员也给足了王允面子,可是王允一根筋的劲犯上来,你越说他越来劲,硬是不松口。
既然普通官员求情没用,那就要来一个有份量的人来说话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朝太尉、三公之一的马日磾亲自跑到王允府上,对王允说:“蔡邕蔡伯喈是旷世大才,多识汉朝旧事,如果让他续成后史,必能成为一代大典。而且蔡邕向来以忠孝著著,现在你没有什么罪名就把他牵扯进董卓的事情,这样杀掉他也不怕让天下人失望吗?”
王允的回答令人好笑,他说,“以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了妖书《史记》,流传后世,误导后人。现在国祚中衰,皇室不稳,不可让蔡邕这个的佞臣执笔在小皇帝左右。因为这样既无法彰显皇帝的圣德,也会让我们被他在书里骂。”
读到这里,我对王允的强盗逻辑雷得外焦里嫩,敢情历来史学界都推崇倍至的《史记》,居然在王允那里就是本妖书。而且王允还怕让蔡邕写汉书的话会说他坏话,所以一定不能留蔡邕。
身正不怕影子斜,大丈夫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你王允没做亏心事,你干嘛怕别人写史呢?!
就算蔡邕有可能在书中骂你,那是非曲直后世自有公论,历来皇帝都不能干涉史官的笔,你王允何德何能,居然就敢干扰史官的记录?!
所以此话一出,马日磾虽然黯然而退,但是出了门就对旁人说,“王允也就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善待士人,是国家的法纪;制录史作,是国家的法典,王允灭纪废典,能长久吗?”
于是蔡邕就这样被王允害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语出《后汉书·蔡邕列传》)”
蔡邕之死众人皆知,但是这件事仍然有一些蹊跷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王允此时虽然仍然以正义自居,但是已经显现出专权跋扈的苗头,因为他不仅连满朝文官的话都不听,连太尉马日磾都不放在眼里,要知道,他是三公,马日磾也是三公,他们地位是一样的,甚至三公之中,太尉的名声比司徒还要重一些。就是董卓在的时候,也不敢明目张胆不把三公放在眼里,而董卓一死,王允直接无视三公,这种专横,似乎比董卓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他一心要弄死蔡邕,其实还颇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在他回答马日磾的话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很简单,他说皇帝还小,不能让蔡邕这样的奸臣留在皇帝身边,这样影响不好。
具体有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无非就是会妨碍他王允独揽大权。
我们知道,董卓就是一个粗人,他的很多制度典章文书都是通过蔡邕的手弄出来的,从这个层面来讲,说蔡邕是董卓的管家也不为过,而董卓当权的时候,蔡邕因为特殊的身份肯定也取得了很大的职权,由于董卓的部下,除了几个亲戚都没有在朝中拥有显职,现在董卓死了,但是董卓系的人还在,而他们的首领,无疑就是现在的蔡邕。
而王允表面上杀蔡邕是因为他同情董卓,实际上,王允想杀蔡邕,根本就是为了能够独掌大权。
王允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他那点小九九,唬弄一下粗人董卓还行,要想唬弄满朝文武,那还要去修炼几年,这也是太尉马日磾一出王允的门就预言他活不了多久的原因。
王允杀了一个蔡邕,是对董卓系的人马造成了极大打击,但是他也因此得罪了满朝官员。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要搞阴谋也不会用这么拙劣的手段,而王允悍然行之,在我看来,他也就是搞搞谋杀在行,真正玩政治,偏执狂王允根本不是那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