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猛虎下山(2/2)
薛伯都接过战刀,心中感动不已,他再次跪下向全一真人感谢道:“师父之恩,弟子铭感五内、无以为报!”
“起来吧,好了,我该交代的都交代完了,你就放心下山去吧。”全一真人扶起了薛伯都说道。
“弟子明白师父苦心,这便收拾行装下山,前去求取功名。”
全一真人点了点头,随后又告诫道:“胸怀大志固然是好事,但切莫让功名利禄迷了心窍。此外,你在山中六年,对山外之事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此次下山,你要多听多看,慎言慎行。”
面对恩师的谆谆教导,薛伯都表示一定铭记在心。在收拾行装之后,薛伯都便离开了这个他呆了六年的世外桃源,重新回到了“尘世”。
泉州,这个大宋第一大港、人口经济堪比首都开封的繁华都会,对于薛伯都来说却满是痛苦的记忆。
他站在城门口,昔日画面一一浮现。
二十年前,他出生在一个农家,虽家境贫寒,但基本温饱还是能够满足的。谁知就在他六岁那年,大宋举国上下多处发生干旱和瘟疫,尤其以江东最甚。
泉州也受到了波及,这对于富家大户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想薛伯都这样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来说,是致命的。再加之贪官污吏贪墨赈灾款项,以及不良奸商哄抬粮价,官商勾结。本是天灾,又加上人祸,不知有多少人被逼上了绝路。
薛伯都的父母在无可奈何之下将他卖给了大户人家,薛伯都不恨他的父母,一点都不恨。因为当那大户人家答应买下薛伯都时,心愿已了的父母就双双饿死在他面前。
其实他们早就已经到了极限,只是他们还没找到让自己儿子活下去的方法,正是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们。而当薛伯都有了安身之处、他们心愿已了时,精神之柱崩塌,生命也随之而去了。
薛伯都就这样在六岁的时候进了那个大户人家,家主姓陈,祖上四代都有在地方担任官吏。而家主本身也有功名在身,是个举人,曾担任过本县的县令,后来辞官经商,在当地颇有声望。
不过,这些和薛伯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被买进来当杂役的。仅仅六岁的薛伯都从那一刻开始便饱尝人间酸苦,几乎没有人把他当做一个孩子看待,各种脏活累活,只要是他能做,都会毫无犹豫的交给他。
没人知道他是靠什么挺过那么多年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没有“某人”,他可能早就逃出陈家了。如今回想起来,他也不知道当初自己选择继续留在陈家是对还是错。
无论如何,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只不过是被赶出来的。没了容身之处的薛伯都无处可去,他沿着一条路一直走,一直走,他也不知道这条路通往哪里去。
“天大地大,却无我容身之处……当初饿晕在路旁,若非师父遇见,我早就成了野狗的食物了。”薛伯都凝望着城门,发出感叹。
“泉州,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