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剪辑争夺战(1/2)
敲定电影什么时候上映之后,王彦就马不停蹄的安排电影的剪辑。这个东西太重要了!
剪辑对于电影来说有多重要?在没有剪辑之前,“电影不应该只是一种生活片段,他应该是一个故事,或者无数个故事组成的。否则谁会去看《水浇园丁》里园丁是怎么玩水管的?还不如直接到自家花园浇水。
《火车大劫案》应该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碰撞,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电影内容。不需要任何的语言人们就能看得明白,这是一伙强盗在火车上抢劫,最后被警察追捕枪毙的故事。
有故事有情节,观众才产生了兴趣,心甘情愿掏钱去看电影。电影的发展一日千里,镜头的拍摄方式越来越多,蒙太奇手法也越来越多。而归根结底,剪辑是如此的重要,它让电影腾飞,让电影活了。
一部好莱坞大片,几乎都要花费几百个小时以上的胶片,《疯狂的石头》花费的胶片也有接近30个小时,尽管是同一个故事,但完全可以剪辑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如果把这30个小时的胶片换成帧数来计的话,胶片每秒24帧,那么基础单位会是“百万”,正是这一百多万的小、格子排序、碰撞、组合,构成了整部的电影。
而多一个格子,或者少一个格子,都是天壤之别。多了那几帧、那几秒,电影很可能会显得笨重拖曳;少了那几帧,电影又会变得错乱无章,画面里的人物甚至会出现“飘移”情况。剪辑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小格子排列好,不能多也不能少,既要讲究无缝剪辑,也要符合片子的节奏,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出电影的故事和情感。
电影在拍摄的阶段,导演和摄影师是夫妻:来到剪辑阶段,导演和剪辑师是夫妻,他们的“婚姻”是否幸福直接决定着电影是好片还是烂片,两人的脾气、默契、审美观等等的方面都要“来电”不然很可能会以离婚收场,离婚的原因是家庭暴力。
所以王彦对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很看重,而且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贯彻着多线叙事的手法,这样的片子的剪辑几乎可比国内一些大片的剪辑了。
要是《记忆碎片》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的剪辑,也许换一个剪辑师,将这种倒叙的方式改成正常的叙述,那么这部电影就废了,再也不可能出现在当初的轰动。
王彦不知道宁老大当时的剪辑是怎么弄的,毕竟他只是看电影而不会去关注剪辑师是谁。金渊花了无数的力气终于找来了一个王彦满意的剪辑师。叶成浩,很好听的一个名字,是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干干净净的一个人。最初在国内从事过很多部电影的剪辑,后来自己到美国深造,有很深的功底。参加过《十面埋伏》的剪辑工作。
不过正是因为他在美国深造过,所以在对于电影的剪辑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国内不同于美国,在美国剪辑师可以和导演一起争论电影的剪辑方案。选出好的那个方案来实行,要是不行就交给第三方仲裁。可是国内,导演的权利是很大,你得按照他的来,不听话你就滚蛋。所以叶成浩就真的从《十面埋伏》的剪辑中滚蛋了。
王彦和他聊过,对于叶成浩的理念非常的认同,而王彦自己在电影上的想法很多也得到叶成浩的赞赏,两人可以说一拍即合。《疯狂的石头》成本质上说要比国内这些年的电影高出不少,一个以剧情取胜,而国内现在的电影则都走向了追求视觉效果的路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