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确立导官制度(1/2)
“大唐威武,威武大唐。
高祖起兵入长安,太宗英名天可汗。
文功武治安宇内,巍巍华夏服四方。
将士铁衣经百战,纵横驰骋敌胆寒。
邢公千骑能破万,白袍三箭定天山。
忠义两全汾阳王,良器宇用解危难。
舍身报国浩气壮,不求马革裹尸还。
吾辈披坚赴沙场,兵锋所向谁敢当?
共约庙告勿相忘,世代犹是我大唐。
大唐,大唐,大唐!”
雨天清晨,气吞山河的吼声,在练兵用的小草场中再次响起。
千余名将士整齐列队,背手跨立昂首挺胸地朗诵着,任凭滂沱大雨劈头盖脸地泼洒。
军队不是文人士子的诗赋会,李卓远没有严格依照唐诗所形成的韵律格式弄什么诗歌,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向,创作这么个《导官歌》。
瑰丽的唐诗,还是由文人士子去传承吧!
他现在急需做到的,就是一支能够在军队中坚决贯彻立军宗旨的导官队伍。
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支撑起强大的国家,什么样的诗赋哼唧都白搭。
家国破碎身飘零,哼哼呀呀羡太平的时候,再凄厉哀婉、感人至深的诗词歌赋,也只能是无奈的呜咽!
想要军队保持无与匹敌的战斗力,及时、准确地引导队伍思想至关重要。
像历代帝王那样派驻太监监军的惯例,就别拿来坏事了。
效仿五代各路军阀起家的帝王搞什么读书人监军,那更是没事找事傻里吧唧地把乌鸦朝狼口里头塞,生怕灭亡得不够快!
学习**把支部建立在连队,则自己还来不及组织起一个思想先进、关系严密的政党。
于是,一切从实际条件、切实需要出发,抽调现有队伍中部分粗通文墨的兵士、军官,流民中的精干部分,加上收容的唐人小典、各千户子弟,进行集训。
由于“粗通文墨”的范畴涵盖汉、吐蕃、回鹘、突厥文等等,所以给圈进来近千人。
再把贺总管、陈丁自长送来的二百余人算上,这回集训规模比上次练兵大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