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礼敬苍天祈福缘(1/2)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就是军事,战争!祀就是祭祀,可以引申为礼制,文化。/.26dd.Cn/
自夏商周以来,华夏先民围绕“祀”进行了一些列的衍生,制定了一整套的礼仪,可以说,这是华夏文化的源泉之一。
秦煌他们到圜丘之时,祭坛已经搭建了起来。
最下一层乃是柴火,由天子亲手放置好,并将在祭礼进行到一定时间时,由天子点燃。
第二层乃是一个木质圆台,上面放置的乃是各种贡品,用玉璧、鼎、簋等各种礼器盛放。
第三层乃是牌位,用各种古篆刻写着神位,祖位。
“往年祭天都是在每年冬至。但今日临时起意,所以准备不足!”皇甫嵩看到这简陋的圜丘,有些伤感,“大汉,怎么就成了如今这样子!希望这次祭天,真的能带来好运吧!”
秦煌仔细一看,诸位大臣已经恭候在了祭坛的南面,在他们的外围,东西南三方分为三个大方阵,东面,清一色的老人,南面,站的全是男人和小孩,西面,站的是妇女。密密麻麻的,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
在大臣的不远处,几个木桩上,分别拴着马,牛,羊!马是一匹黑鬃黑尾红马,牛是土黄色黄牛,羊是黑色绵羊!
“这是太牢!”皇甫嵩见秦煌一脸迷惑,故而解释道,“按理来说,其实应该将它们烹好再承上。不过,如今是乱世,活祭的效果最好!对了,待会儿还会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皇甫嵩拉着秦煌向前走去,其他的人则跟着赵云,来到了南面,找了个位置站好!
“好家伙,这人可真不少!”李逸踮起脚看了看,脑筋一转,拿出手机,准备将这个场面给拍摄下来。
周围的人看了他们一眼,指点纷纷。
不过,一刻之后,随诊一声钟响,再也没有人出半点声音!
刘协,身着大裘,内着衮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自远处向祭坛走来,然后站在群臣之,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候,鼓乐齐鸣,刘协带头向着跪倒,群臣,百姓也随着他纷纷跪倒一片,郭文坤等人犹豫了片刻,也跪了下去。在这种场面上,他们也被感染了。
秦煌也跪倒了,他没有去看其他人,他不知道他们会怎样,但秦煌觉得自己很享受这种感觉,他想起了小时候祭祖的场景!
可惜,随着长大,老人逝去,年轻人呆在城市里不愿回去,别说祭祖,连家里的祠堂和神位都已经破落不堪……
鼓乐停了,全场就只有一个人的声音,那就是天子之声!
刘协用童稚的声音念叨着祭文,秦煌听得云里雾里,隐约听清楚了几个词,“祈福”,“保佑”之类的词。
秦煌不知道,刘协用的乃是雅言,也就是关西秦声!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不过,秦煌听惯了普通话,所以,刘协一说雅言,他就有些听不懂了。一开始刘协说的乃是雒阳的方言,也就是河南那片儿的话,和普通话十分接近,所以,交流没有多大问题。但,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觉得,这语言沟通是个大问题了!
刘协的祭文念完了,然后带头站了起来。其他人也纷纷站起。
鼓乐再度响起,刘协走上前去,端起一盏青铜酒爵,将它抛洒向天空,恭谨的敬了第一杯酒。
一旁的庖丁,将马牛羊解开,签到酒水洒落之地,然后一刀剁下了它们的头!
神奇的一幕诞生了,它们的头被庖丁一手拎着,然后,它们脖子上冒出的热血,居然全都朝着一个方向喷出。而那个方向就是祭坛!
庖丁将三个兽头安放在祭坛第二曾早就摆好的空盘子上。然后,由几位军士将太牢剩下的身体用木架子架好!再一起抬到祭坛旁的柴垛之上。
刘协再先后献了四杯酒,一共五杯酒,侍者先后在祭坛上放上了肉汁,加盐的菜汁,一种谷物,一种豆类。可惜,秦煌认不出那到底是什么。
然后,刘协走上前去,点燃了柴垛,不一会儿就全部燃起,烟火烧的旺旺的!
刘协又带头跪下,带头唱起了歌。
秦煌还是听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但是所有的大臣,所有的长安人都高声应和起来。
一种苍凉,高贵,古朴的感觉在秦煌心中升腾而起。他仿佛之间,觉得自己回到了现代国庆典礼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华夏先民与天都,与地斗的生活,他仿佛看到了,四夷宾服,诸侯朝拜的胜景。他仿佛看到了,说出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亦诛!”的大汉将军,他仿佛看到了华夏英豪,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