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宇宙原动力来自哪里(2)(1/2)
教师讲课讲不下去的情况,几乎各系都有。毕竟,现在的大学生,有一半出身于特殊时期前的老三届学生。少年时良好的教育底子,再加上特殊时期十年中的不懈知识积累和社会大学校的磨砺,这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综合能力确是非同一般。专业功底不扎实而又缺乏过硬教学方法的教师,是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的。万般无奈,学校只有把特殊时期中先后被赶下讲台的或是退休的老教师再重新请回来。
又是《地理学基础》课。预备铃刚响,李军铁老师搀扶着一位老先生走进了教室。其实,李老师那个搀扶只是个礼貌。老先生身体硬朗得很,高大的个子,戴一顶呢料便帽,穿一身深色的中山装,挺胸昂首,腰板直直的,迈着稳健的步子,笑咪咪地走进教室。
邵成福赶快端一张凳子,请老先生坐。老先生客气地摆摆手,“不用,不用,讲课就得站着好。”
“杨老师,您老还是先坐会儿吧。我趁这时机还想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李老师还是请老先生坐下了。
李老师站在讲台旁边,讲起来了,“同学们,这位是杨贤纯老师,来给你们上《地理学基础》课的。大家欢迎。”
同学们噼哩啪啦一阵掌声。
“同学们,”李老师继续讲话,“杨老师是我们系历史上地学知识最渊博、专业造诣最深厚的一位老师,也是我省地学界的知名权威学者。杨老师快七十岁了,但是他老人家听说学校讲台上缺乏可胜任的师资,而同学们又有着强烈的求学要求和良好的知识功底,就主动要求回校讲课。”
同学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李老师还要讲,“我再多讲几句。你们都看到了了,现在讲台上是过花甲、逾古稀的老学者,讲台下是你们这些积压了十年,亟待打造成型的预备人才。这就是全国科学大会时人们所说的‘人才断层’,特殊时期给我们国家造成的断层。现在我们要辛苦杨老师这些老前辈老学者在讲台上多停一会儿,多提携后生一把。而你们任务就是加速跑步,尽快成材,早日接下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大家要共同努力,以加倍的勤奋把人才断层填平。同学们,党和人民期待着你们。”
教室里响起一阵长时间的更加热烈的掌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