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偈语(1/2)
新书期间,急需大量推荐票,请各位新老朋友大力支持,躬身感谢!
………………………………………………………………………………………………………………
崔向悚然而惊!
呆立半天,小沙弥早已返回百丈寺,得到了消息的善男信女们一片哭泣之声,崔向一动不动,又过了不知几时,他被寺中传来的钟声惊醒,这才朝百丈寺的方向长揖一躬,随后长袖一扬,飘然下山而去。(看小说到网)
净贤长老是盘膝圆寂,正是修证到“坐脱立亡”的高僧大德于生死之上得大自在的灭度之法,况且长老非等崔向下山之后才盘坐解脱,其中寓意不言而明,便是让他安心离去,不必在意身后之事,也不用担心他的惊天秘密被人揭露。
崔向心中唏嘘不止。
他是凡人,自然不如高僧这般看破生死,虽说也因学佛知道一些清规戒律和佛教秘辛,不过他心中也是清楚得很,若不是净贤长老点破他的身份,犯了神通干涉定业的戒律,也不用必须圆寂。净贤长老之死并不能说全是因他而起,但至少也有他推脱不了的干系。
此生故彼生,其实还是因为他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秩序。若非他两世为人,净贤长老何必非要主动相见,提出让他保全百丈寺的不情之请。而长老又在看出他本来目的的情况下,本没有必要与他相见,也不用点破他的身份,以性命相求。
崔向心中喟叹,长老呀长老,你这又是何必呢?你明明知道我前来百丈寺的用心,本来也是为了救下百余名僧人早做准备,特意前来探察,你却还要拼了犯戒也要与我详谈,难道是看出了什么不成?
就算自己护全僧人是另有所图,但毕竟也有此心,长老此举,怕是另有深意?
“当、当、当……”
代表有高僧圆寂的十二响钟声传遍整个新吴,一时新吴城中一片哗然!
钟声辽远而广阔,声声直入人心,敲得崔向心中隐隐作痛。
回望远山之上的百丈寺,飞檐翘角、宝象庄严,崔向忽然下定了决心,他没有净贤长老生死自在的修为,却有知道历史走向的先机,出于私心也好,或是因为与百丈寺的渊源也罢,总得要不负净贤长老重托。男儿生于天地之间,总要有所担待,有所作为。
“且向西南行……”他低声念出这一句话,脚步不停,思绪却已经飘飞到了一千一百六十六年之后……
百丈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到会昌年间已有七十余年。初时是由新吴一名名为甘贞的乡绅创建,当时名为“乡导庵”。后延请到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
佛教禅宗自达摩首创以来,到唐朝时达到顶峰,因为出家人众多,鱼目混珠,不免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等争端,甚至还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怀海禅师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他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一千一百六十六年之后的某一天,也是名叫崔向的一个年轻人远道而来,到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寺前来还愿。因父母信佛,死后又蒙百丈寺的法师超度,同时父母的坟墓就在后山,所以他来寺中还愿到后山烧香,可谓一举两得。
崔向今年二十八岁,是某大学的讲师。他先到后山拜祭了父母,然后又到百丈寺向净闲法师请教禅理心得。每年借拜祭父母之机,与法师探讨佛学精妙,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从小深受父母信佛的影响,崔向对佛学一向颇感兴趣。
净闲法师见到崔向,淡淡笑道:“崔向,你年年拜祭先人,如此孝心也是难得。今日我有一言赠你,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还有事,你先下山去吧。”
见净闲法师神情落落,无意多说,崔向也未多想,只当法师另有事情,转身下山。法师所说四句话,他自然读过,缘自《杂阿含经》,乃是缘起论的最精辟表述,也是佛学之中最精彩的论断之一。只是不知为何突然提出这四句话,难道有何深意?
本来下山之路在东北方向,今日不知何故,崔向鬼使神差竟然反向而行,朝西南方面的林间小路而去。西南小路崎岖不平,又过于险峻,本是当地山民图省事踩出的一道宽不过三尺的羊肠小道,一侧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一侧是密密麻麻的灌木,极不好走。
崔向走了没几步,就被灌木划破了手,心中懊悔,正想转身返回百丈寺,哪怕绕远一些,还是走大道安全。不料刚一转身,脚下一滑,身体失去平衡,掉落悬崖之中。
一路翻滚不停,被摔得七荤八素,幸亏有不知名的树木拦着,崔向才没有掉到悬崖深处的乱石之中,被摔个粉身碎骨。不过也是浑身疼痛,只凭一已之力也爬不上去,他一手抓住一棵粗如手臂的小树,脚下也正好踩住一块凸起的石头,以一个古怪的姿势坚持了两天,任他喊破了喉咙也没有人来救。最后饥寒交迫之下,崔向再也支撑不住,手一软,还是掉了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