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刀尊 > 22、访台湾武侠小说作家(1)

22、访台湾武侠小说作家(1)(1/2)

目录
好书推荐: 征服者之占据东瀛当反贼 游戏三国之天下争霸 在沉迷的年代里 风舞者传说 末日炼尸 使徒契约 史上最囧空间商人 黑蓝蝶梦 古棺 无上妖皇

1(转帖)访台湾武侠小说作家(转自台湾中华武侠文学网,标题转者加)

惊虹一剑,风动江湖

——侧写卧龙生

卧龙生,本名牛鹤亭,生於一九三○年。一九四六年,大概还是高一时他念没两个月就弃学从军,理由是在那乱离的时代,不当兵就会面临没饭吃的绝境。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间,卧龙生随军转战迁移,历经大大小小十多次战役,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他曾回忆这一段军中岁月,感叹地说:「民国三十六到三十七年,短短一年裏,洛阳战役垮了,退到南京…那些是真正血肉横飞的打战,对我的震撼很大。如今回想起来,那一年留在我心底的印象竟比在台湾四十年来的生活经验还要深刻许多…」

一九四八年卧龙生在南京考上军官训练班,随军队到台湾受训;一九五六年因受军中孙立人案迁连影响,离开部队,此後就尝试从事武侠小说创作。提起创作武侠小说的动机,卧龙生曾回忆说:「我在小时候,没什麼娱乐,很喜欢看小说,看了许多章回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粉粧楼》、《万花楼》、《五虎平南》等等。我从军中退伍下来後,为了要过生活,想想要做个什麼工作呢?写小说吧!写什麼呢?就武侠小说吧!没想到一写就成功了,所以我写武侠小说也不是为了什麼伟大的原因。」

一九五七年牛鹤亭即以笔名卧龙生写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风尘侠隐》,於当时台中的「民声日报」上连载,立获好评,得到相当成功的回响,随即又推出《惊虹一剑震江湖》,於血海深仇的杀伐声中侧重哀婉动人的男女情爱,亦甚受读者喜爱,此後即踏上专业武侠创作之途。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三年左右是卧龙生武侠创作的全盛时期,名著《玉钗盟》即於此时於「中央日报」上连载。七○年代以後,卧龙生转业至华视当节目制作人,制作不少有名的连续剧。

卧龙生成名甚早,在台湾现代武侠史中是继郎红浣後成名的第一人,与诸葛青云、司马翎等人被并称为台湾武侠前期的三大名家。他一生所完成的武侠名著甚多,除了前已提及外,如《飞燕惊龙》、《天香飙》、《素手劫》等作品也都相当脍炙人口。这三位台湾武侠前期名家的作品融合了侠情与技击、恩仇与情爱,为当时的武侠小说开创了一个新的写作面向,因此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奠定了在台湾武侠小说史上的重量级地位。武侠小说的文风由传统说书口吻的章回小说风味,转成後来的新文艺笔法,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完成的。关於这样的转变,卧龙生本人也是相当有自觉的,他曾在访谈中略谈现代武侠小说的传衍流变:「大约是在民国二十年的时候,类似现在的武侠小说才有了个雏型。当时有个作家郑证因,他专门写功夫小说,而他的小说可说是招式小说而无内容,专讲武打的,一打一两千字,以现在读者的口味来说,一定看不下去。到了三○年代,在大陆上的主流是一些以道义、侠义为题的武侠小说。以後还珠楼主写的就又不是侠义,而是像神怪小说。他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写什麼飞天遁地、飞剑穿山之类的。後来在五○年代,写感情、人生成了主流,金庸开了先例,他写《射雕英雄传》我写《玉钗盟》,大概都用了相同的理念。这时以佛学、道学加进去,主角大多是光明正大的。再後来则是把主角更现实化了一点,他是人,也会犯错。至於未来我想应会朝侠情推理方面走了。」

对於武侠小说在文学上的定位,卧龙生的认知与其它武侠作一般,谦抑地认为那只是一种消遣:「武侠小说就像歌仔戏,再怎麼提升,也不能像芭蕾舞一样,因为它是供中低阶层的观众欣赏的。武侠小说是一种消遣作品,读者在其中看一个故事、看一个人的结果,它不具备什麼文学价值。」虽然如此,卧龙生对於武侠小说此一特别的文类所具有的传统特质却有著相当清晰的感受:「…武侠小说用字粗糙,但它却是普通文学中极具中国传统特质的东西,外国人看不懂的。在民国六○年代我曾花了钱把小说译成日文,在日本产经新闻上登,结果他们都看不懂。不过只要是中国人,即使是华侨也看得懂。」

七○年代以後,卧龙生生活重心转入影艺圈发展,武侠创作的质量均渐下降,惟因盛名在外,冒名伪作反而层出不穷。这是许多武侠名家的通病,也是通俗文学的常见现象。

访诸葛青云先生

读而优则著的诸葛先生,在武侠小说的境界中,自嘲走火入魔地笔耕了四十年。百馀部的作品,为他带来的是辛勤功成後的骄傲;为读者带来的是刀光剑影、汤气豪情的奇趣妙文。若问除骄傲、笔趣之外的一些,怕只有他对武侠著作惟一的执著与忠诚了吧!

一诸葛孔明之才、平步青云之气

诸葛先生是山西人,原名张建新。提到他笔名的来由,六十多岁的他略带自负地说著:「其实我取笔名并没有什麼原则,只要求响亮和口采而已。」「那时作家的笔名都蛮简单的,我认为复姓又好记又特殊,所以就用了诸葛二字。至於全名,大概是为了『有诸葛孔明之才、具平步青云之气』的口采吧!」结果诸葛先生果然开了先例,自他以後,武侠小说作家纷纷用起复姓为笔名。诸如:司马、上官、独孤…等,都是深受诸葛先生的影响。

「写小说和取笔名一样有个大苦处。」诸葛先生说:「我有一部书,裏面有个人叫李崇文,他在和书中的大反派西门豹开诚布公谈判之後,知道西门豹从恶贯满盈的大坏蛋变成洗心革面的正派,连杀父之仇也忘了。这种特别冲突的情节也是我最先使用,可是读者看了别人的书有这种情节,再来看我的这部书,我就变成抄袭了。」这种原创、承袭间复杂的关系,恐怕正是作家创作时最大的苦恼了吧!

二武侠小说创作的起始和经过

和许多其它的武侠小说作家一样,诸葛先生也是广读各家创作。在大陆的时候,他甚至连北京、上海这些大地方的书都读遍了。到了台湾,大学毕业後在总统府做事,薪水不多,却一样爱看小说,一天到晚跑租书店,租书店的老板都和他变成了朋友。有一回那板对他说:「既然你那麼喜欢武侠小说,看了那麼多,国学根底又好,为什麼不自己试著写呢?」那时也许是为了经济原因吧!一部小说五百元的稿费的确比公务员一月八、九百元的薪水优渥。於是怀著姑且一试的兼差心理,就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没想到第一部小说就成名了!」诸葛先生兴奋地描述:「成名後一部书涨到三千元,於是甘脆连公务员也不做了。主要并非经济因素,实在是因为各方邀稿太多,不方便用上班时间写。」「那时候除了本地出版社、报社之外,还要再加上香港的报章杂志,在没有影印的帮助下,通常一本书要写上五、六份,这也是那时候侠小说作家收入高的原因。」

谈到著作与电影圈的渊源,诸葛先生说:「我在这一行,资历应该蛮深的。我早期的作品,大概都是被香港拿去拍了。可是武侠电影真正兴起,是在古龙的时候。」在当时,古龙的小说是整批卖给邵氏的,邵氏又肯花人力、财力去拍,所以古龙、武侠小说与电影一下子风行了起来。可是最近七、八年,武侠电影和小说开始没落,肯出资的出版社愈来愈少,作家也愈来愈少,和十几二十年前的盛况相比,诸葛先生口中总有一些不胜唏嘘的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一个人的诡西游 在末法南明志怪成仙 食气长生,我为妖庭主 西游:拦路人! 青梧仙族 道君:从三洞真经开始 我在红尘求长生 长生仙族:从一次次丰收开始 神道:从敕封火德星君开始 洪荒:道友留步,贫道才是你的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