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黄易的价值观和人生境界(1/2)
边荒结束后的这段时间,一直有不少朋友问黄易先生有何新作,何时推出,抑或猜测其新书将是写什么时代等等,黄迷的忠诚与渴盼,昭昭然若是。都很想知道黄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将使自己的作品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地。
有本黄易全集的电子书,其中收录了黄易的一篇散文,讲他曾在大屿山溪边停留,看到他刚来到溪边的时候,鱼儿刹那钻入水底或水草中;当他平静地站在那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鱼儿再次欢快地自在畅游起来。在此文当中,他写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将自己溶入大自然与其和谐,大自然便会接纳我们。如此的散文中,可以看得到,一颗安和有修养的心,正在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交流。他是个具备真实的生命境界的人,并不是一般的文人性质的夸夸其谈。如此,就可以比较认真地感觉到他的作品与他的人生境界的息息相关。
黄易的价值观来自于也决定于他的人生境界,自接触黄易以来,他的作品里一直令我最为关注的,就是其中的境界。作品的境界,及折射出作者的人生境界。我们以《破碎虚空》、《覆雨翻云》、《大唐双龙》、《边荒传说》此先后的四大部著作来研究一下他的粗略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在境界上的继承与迁移。
在黄易的访谈录里,常会提到自己对《破碎虚空》这部作品的喜爱,他尤其提到一点,有些漫画家希望将他的作品入漫画,但惟独《破碎虚空》不肯姑且,因为他觉得漫画不能传达出《破碎虚空》里的境界,甚至可能会破坏他所尽力营造的那种人生的和作品的境界。
依我的直觉,那是种对最初发心的珍视与宠爱。人们往往觉得初恋是最甜蜜的,第一次拿到工资是最充实的,等等如是相类的感觉。黄易在这部作品里,初始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中所追求的生命境界。个人觉得,后来的《FYFY》(FYFY代表覆雨翻云,后同),其作品的精致与境界的淋漓尽致,比《破碎虚空》过而无不及。但黄易先生切切地维护他的初作,于此中,深可体会他的人与作品,关系密切。
如此,可以断言,当黄易先生创作《破碎》前及创作中,他的人生境界都是种积极的逍遥和洒脱的入世。那是一种身在世间红尘海,心在九天云霄间,行俗务纷扰事,安自在祥和心。加上他出此书时,在一个艺术展览中心任职,自己也是美术系毕业。艺术类出身的人,于人生境界上多有恋慕,也惟独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破碎虚空》这样虽不够精致与经典,却能够直触观者内心,如荔枝般透明柔滑。此时的他,定是心也安然,身也泰然,笔也舒然,意也飘然。价值观的重心必是在自我精神境界上,其人生境界当是安和豁达。
其次的《FYFY》,是部尤令我喜爱的作品。不说里面两个极易使人落泪的丰碑般的男人,亦不说其情节的巧妙与行文的纯熟,单是看那一字一句,都能使人有种洒脱安祥感。例如开始怒蛟岛被攻入广场时,对旁边一对石狮的描写,令人感受到一股心量可容天地的逸致。浪翻云于洞庭湖的钟情,庞斑的宗师级魅力,戚长征的激越与热血,韩柏的实诚与机变,等等。其中一个个人物,一章章文字,莫不如弈棋高手,燃一炉香,榻于高山或竹林,或随意落子,或淡然望心。
同志们或许会觉得对《FYFY》太过捧了,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确实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如上的种种描述,若说人生境界上,我最崇拜的作品,就是这一部了。《大唐》虽然是经典巨著,然而在这种超然境界方面,稍逊《FYFY》。此时,黄易先生的价值取向,当在文字驾御的随心和对自我精神追求的认可与保任过程。(保任者,言初得到某种境界,继而努力巩固这个境界,使其圆融纯熟)其人生境界,是个顺水行船,亦不求快的状态。
《大唐双龙传》则是黄易在戮力挖掘文字本身魅力的阶段,说戮力而不说努力,其语意应是颇有差别,愿观者能意会。《大唐》在其情节和人物刻画上,堪称经典,末后的黯淡并不影响它近于绝顶的地位。在这部书中,黄易开始把他自身所拥有的人生境界,固化入作品中的人物,使得他们本身具有它。当然,黄易先生本身的修养,亦是影响作品境界的部分因素,却不再是随心而用,已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段来使用了。
有句俗话叫“话多心空”,话多的人,多是进行着临场的机变,长远和细致的思考用得少,久而久之,便化为一个壳子,一个机变的壳子,表面风光,但遇到高明一些的人,就容易显露出他的苍白与空乏,而在养生上,则有话多易损气的说法,气不足则心空无力。用这个俗语,不是讲黄易先生作品太多,话太多,而是想说,他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感知,慢慢地固化为文学作品这种“壳”。这个过程本身,并无什么不好的地方,而且相当宝贵。因为他一则拥有着相当高度的生命境界与修养,二则对文学手段运用得越来越理性与纯熟,也惟独在这种局面下,《大唐》才脱胎成经典。大唐最后的黯淡,深为众多黄迷诟病,其背后的原因,个人觉得,那是黄易先生的真心失守的结果。依黄易先生在《FYFY》中的洒脱飘然,无论如何也不会导致一个黯淡的观感。我们是否可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黄易先生在大唐写到后来,内心也相对地落入了一个黯淡的局面呢?大唐连载当中,有黄易的采访,他说大唐至少要到100卷,然而黄易先生却戛然而止,如此结局定非他本愿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我们大可猜想推测,黄易先生在大唐的写作中,其精神和内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因为无法得到亲口证实,而乱说瞎话必被戳脊梁骨,所以留待各位猜测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