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上船(2)(2/2)
两艘稍大的船,长度分别是11和12米多,宽2.7至2.8米,深1至1.2米。是单桅及有前舱盖的。前舱存放杂物。中间大舱放渔具及捕捞物,后舱做厨房和休息用。据渔民介绍,这种船的成员一般是4至5人。
另外四条船稍小一些,长度为八到九米,都是单桅无前舱盖的。帆都是横帆而非中国古代就有的纵帆,都没有防水甲板。这么小的船自然也没使用我们中国古代就有的水密隔舱技术,是非常原始的船。
中国在大航海时代的竞争中落后于欧洲。但在那之前,中国的航海技术却领先世界。
中式帆船,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五大发明。这不是随便瞎说的,中式帆船至少有三样东西,是全世界公认由中国人发明的:第一是水密隔舱,第二是纵帆装,第三就是船尾舵。
水密隔舱原理很简单,但是很实用。
纵帆装就是在船中间立好几根桅杆,这样就能带着很多张帆出海。纵帆一方面是增加动力,但更大的作用在于能够通过调整不同帆的大小比例,让船帆的整体着力点在船的前后移动。因为船在水中航行时,它的倾斜程度不同会让船身吃水部分的形状变得不对称,导致水中的阻力点也会移动。通过移动这个力点来调整船头方向,这是中国人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的东西。
船尾舵则是设在船尾正中改变和稳定船舶航向的装置,古人称舵为“凌波至宝”。舵是保证船舶正常航行必不可少的设备。如果“舵失针迷,如坐积薪而待燃”。
船尾舵是中国造船技术的一个重大发明,公元10世纪,阿拉伯航海者引入中国舵,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舵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中国舵成为开创15世纪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技术条件之一。
想想都让人心酸。中国10世纪就发明了船尾舵,结果欧洲人却学习了中国人的发明然后开展大航海时代。而中国自己却因此落后。
当然,这种类似悲剧还有很多。比如指南针,引导着西方人航行到了东方;比如更让人痛心的火药,西方人用热武器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抛开伤古怀今不谈,眼下最让肖帅戈心酸的,则是那六条渔船。它们比中国一千年前就使用的船还要落后,可肖帅戈却没得选。
之前肖帅戈在埃塞俄比亚时计划:到了索马里只需要找到木质渔船沿着海岸线航行就好。但他内心深处,又何曾不想弄一艘大点的渔船?
那时他想:有一百吨就够了,要不五十吨也能凑合。有了那种大点的渔船,船上就能够装载足够的补给,那么他也能多个远洋直航的选择——虽说很冒险,但至少有选择的权力。
一般来说,古代沿岸航行最大的危险是暗礁和浅滩。而远洋直航最大的危险有三个:一是怕迷失方向;二是害怕远洋中的风暴;三是害怕遭到海盗袭击。但归根到底还是第一个原因!
遇到风暴那是命。遇到海盗肖帅戈肯定会反抢。至于说迷失方向,肖帅戈还真不怕。
肖帅戈本人没有航海图,但第五通过他的记忆却能制作一份相对完善的航海图。至于说定位……第五能够通过太阳以及星辰,甚至通过感应磁场的方法,确定自身相对精确的经纬度。
虽然用这种方法很烧脑,也就是必须超频使用大脑,但只要不是长期使用倒也没问题。所以说,肖帅戈根本不用担心在大海上迷失方向的问题。
可惜,眼下只有十米长的小渔船,肖帅戈再怎么厉害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只能老老实实沿着海岸线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