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夜宿(1/2)
法门寺,位于关中扶风县北二十里处的法门镇。起这法门寺,由来已久,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当时称“阿育王寺”,隋时改天下寺院为道场,“阿育王寺”改名为“宝成寺”。后高祖李渊龙兴太原,一统九洲,建都长安,将之更名为“法门寺”,遂流传至今。
有唐一代,法门寺皆贵为皇家寺院,地位尊崇显赫。远远望去,山门耸立,肃然生威,寺内殿塔高阁林立,气势恢宏。中间一座宝塔,直插云霄,正是法门寺镇寺之塔——护国真身宝塔。这护国真身宝塔内,放着一物,自唐太宗李世民昭启,宝塔三十年一开,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五迎一送,每次迎送皆声势浩大,天下震动。贵为天子也须顶礼膜拜,规格之高,绝无仅有。据说可以保佑天下万民安乐,风调雨顺。
何物有偌大的神通?正是佛家至宝——佛舍利,时人称之为佛骨!说起这佛骨,来头可就大了。据传是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结成舍利,两百余年后,阿育王以武力统一了战乱频仍,小国林立的古印度,使孔雀王朝达到了极盛。此后,一生杀人无数的阿育王忽然转了性,变得悲天悯人起来,将佛教定位国教,在全国建起了八万四千座寺塔,集结僧众,编纂经典,并派遣僧使,向外弘扬佛法,使佛法广度世间,被后人称为“护法之王”!
阿育王前往王舍城取出阿阇世王所藏八万四千舍利,造八万四千琉璃宝箧盛之,并造八万四千宝函、以八万四千匹彩为之庄严,使诸鬼神于世界各地同时筑起八万四千座宝塔,相传华夏之中有五,法门寺为其中之一。说白了便是派僧侣广为传道,后来传到了中国。而护国真身宝塔之中所藏的,乃是佛舍利中的一枚佛指。也正因如此,法门寺才有如此地位。
只不过世事难料,天有不测风云。大唐一向儒、道、释三教并立,一向尊崇佛教的唐朝皇帝中,不知怎么出了个唐武宗,这武宗也只短短的在位六年,可偏偏看着佛教不顺眼,再加上受到道士挑拨,悍然而下“杀沙门令”,开始大规模的灭佛。勒令全国东西二都,也便是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可以留寺两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各节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从五人至三十人不等。其它寺庙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最后收缴了良田数千万顷,强迫还俗的僧尼二十多万人,拆寺四千六百余所,可谓“战绩辉煌”,但对沙门来说无异于一场塌天的浩劫。法门寺自也不能幸免。这事发生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因此这场浩劫被后世称为“武宗灭佛”,沙门中则称为“会昌法难”。
后来唐武宗在吃了道士的仙丹之后,一命呜呼。此后唐宣宗一即位,便废除了灭佛令,重新又尊奉佛教,佛教这才重新恢复生机。宣宗之后,当今天子李漼,对佛教倍加信仰,咸通十二年,重提往事,准备大举奉迎佛骨。朝中虽有大臣反对,但李漼乃是唐朝独一无二的昏聩皇帝,怎会听从谏言,力排众议,便开始了第六次的迎佛骨。这一准备便是两年。
此时的法门寺,早已恢复了此前的光景,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寺内僧众已逾万人。这时虽是夜间,却***通明,绵延数里,上香的百姓络绎不绝,好一番佛光梵唱、众生皆乐的景象。
这时,距离法门寺几里外的一户人家的小院中,一名道士模样的年轻人望着远处的***,叹道:“是佛求福,乃更得祸!”说完,摇了摇头,返身走回厢房之中。
这户人家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有些资财,小院中三间正方,旁边东西有几间厢房。这年轻人刚走进东厢房,便听到外面“啪啪”地有人敲门。正房中有个苍老的声音道:“谁呀,这么晚了?”
门外的一个男子略带沙哑的声音道:“老丈,某夜行至此,无处投身,不知可否借住一晚,一应宿钱,决不会少!”
只听正房中一个老妪的声音道:“你快去给人家开门吧,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苍老的声音答应了一声,片刻之后,屋内***亮起,房门推开,一名老者提着灯笼走了出来。
这老者五六十岁年纪,头发花白,身板却还硬朗,一看就是时常劳作的村人。他踢踢踏踏的走至大门口,打开院门,见是一个二十多岁年纪的文士,身材消瘦,头戴小帽,老者笑道:“来,进来吧!你也是来看佛骨的吧?”
借着***,见那年轻人嘴唇上留着两撇胡子,腮下还有一绺,生的颇为英俊,只是身材单薄,他闻言躬身道:“是啊,老丈!某头一次来此,不知路途,走至此地,饥寒交迫,给老丈你添麻烦了!”
老者道:“不妨事,不妨事!你可不是头一个了!自从天子要奉迎佛骨,老汉我这里就没安生过,多有不识路的外乡人前来瞻仰佛骨,到我这里来投宿。老汉我和老伴一商量,干脆将这东西厢房腾出来,专门给你们这些人住,呵呵,不妨事,不妨事!”他满面笑容,一连说了好几个“不妨事”,显然早已是习以为常,边说着边闪身将年轻人让了进来。
年轻人躬身道:“老人家真是好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