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安得猛士(1/2)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ENxeI。O
想必《大风歌》大家都挺熟的了,汉高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但念念不忘“猛士”,樊哙多多益善。
然而,鲁迅的心目中的猛士则是隐忍的、沉毅的,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才是“真的猛士”。
在我想来,视死如归的战士难道不是猛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决胜不是靠一把羽毛扇,冲锋陷阵还是士卒。猛士,勇猛的战士也。
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就在当年刘邦高唱过的土地上,一场战争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共两党“垓下之战”的预演。
1945年11月中旬,滕县东香镇津浦前线指挥部会议上,陈毅心潮激荡,破天荒地提议为一位阵亡的士兵默哀6分钟,并给予祟高的赞誉——“陈金合同志是实际战争的领导者,是彻头彻尾的**英雄。”
陈金合的英雄壮举,在第三野战军战史上是有记录的,“这次战斗中,第八师第二十三团一营在攻歼柏山守敌时,第二连机枪班长陈金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舍身炸碉堡,使攻击部队全歼敌两个连……”
不过,战史的“这次”如果上下文连起看,指得是界河战斗。非常奇怪,严谨的史学也有这样疏漏。如果你不信,可以翻开第三野战军战史第17页第二段,谁要是有兴趣可读一遍,看我说得对还是不对。
八师在界河之战后,就沿津浦线南下,八师南下是因为**在北上。国民党十九集团军陈大庆部已占临城,临城的西北面有一座山叫柏山,位于临城和夏镇之间,是微山湖以东的一个重要制高点,要想扼制国民党北上的步伐,首先就要拔掉这颗钉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